27岁留学博士被控性侵10名女性!作案手段曝光

2025-02-22 15:48  头条

2025年2月21日,伦敦内城刑事法庭内,一场持续六周的审判正牵动着中英两国民众的神经。27岁的中国籍博士生邹振浩(Zhenhao Zou)被控在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期间,以学术精英身份为掩护,通过下药、灌酒等手段对10名女性实施性侵并录制视频,面临包括11项强奸罪、3项偷窥罪、12项持有极端色情影像罪等在内的35项指控。

"双面精英"的犯罪模式:从学术殿堂到性侵牢笼

邹振浩2017年赴英留学,先后就读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2021年起攻读工程学博士学位。检方指出,他利用"温文尔雅、学术精英"的形象接近受害者,通过社交活动或学术合作建立信任,随后以"庆祝实验成功""讨论论文"等理由邀请女性至其位于象堡(Elephant and Castle)的公寓。

关键证据显示,邹振浩长期囤积MDMA(摇头丸)、γ-羟基丁酸(GHB)、氯胺酮及阿普唑仑等药物,通过混入饮品或强迫摄入使受害者昏迷。警方在其电子设备中发现至少9段性侵录像,时间跨度长达四年,部分视频标注"纪念品"字样,甚至包括2023年12月其通过eBay购买针孔摄像机的记录。

受害者证词与庭审冲击:录像中的绝望呼救

目前确认身份的两名受害者中,一名女性于2023年5月报案称在邹的宿舍被灌酒后遭强奸。另一名女性则回忆,2021年10月在伦敦唐人街与邹偶遇后呕吐昏迷,醒来时发现被侵犯。法庭播放的视频显示,一名被称为"女性A"的受害者在意识模糊时反复哀求:"求求你停下……我真的不愿意!"邹却冷漠回应:"这里的隔音很好。"

更令人发指的是,部分录像显示受害者因药物作用完全失去知觉,而邹振浩的辩护律师声称这些行为是"角色扮演"。检方驳斥称,录像中受害者肢体无反应、药物检测阳性结果及邹背部的抓痕均指向非自愿性行为。

跨国犯罪网络与司法博弈

案件的特殊性在于,10名受害者中7人在中国境内受害,3人在伦敦。英国警方通过对比邹振浩的旅行记录与录像时间,确认其利用回国探亲期间继续作案。由于中英两国2016年生效的《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双方已在证据调取、证人询问等领域展开合作,但跨国取证仍面临语言障碍和司法程序差异。

根据英国《2003年性犯罪法》,强奸罪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若涉及药物滥用、录制影像等加重情节,刑期将进一步延长。邹振浩若罪名成立,可能成为近年来英国针对留学生性犯罪的最重量刑案例之一。

社会震荡:从舆论风暴到留学安全反思

案件曝光后,《泰晤士报》《每日邮报》等英国主流媒体以"学术 predator(掠夺者)"为题密集报道,UCL校方紧急声明"配合调查并加强校园安全审查"。中国驻英使馆则通过学联发布安全提醒,呼吁留学生警惕"熟人犯罪",并公布24小时领保电话。

留学生群体反应复杂:一方面,部分学生发起联署要求严惩罪犯;另一方面,担忧案件加剧对亚裔学生的偏见。谢菲尔德大学中国学联负责人表示:"我们谴责罪行,但希望公众区分个体行为与群体形象。"

历史阴影与未来警示

此案并非孤例。2022年,中国留学生Xiaozheng Lin在澳大利亚杀害两名女性;2023年,剑桥、谢菲尔德等地发生多起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暴力事件。英国警方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后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上升37%,而留学生因语言、文化差异更易成为目标。

专家指出,此案暴露三大隐患:

  1. 精英滤镜下的安全盲区:高学历背景易使人放松警惕;
  2. 跨国犯罪取证难题:部分受害者因隐私、签证问题不愿报案;

随着审判进入关键阶段,这起案件已超越个体罪行,成为跨国司法协作、留学生安全机制乃至精英教育伦理的多棱镜。无论判决结果如何,它都将为全球留学生群体敲响一记沉重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