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二胎、三胎相继出台,不少老一辈的家长就开始催促年轻父母生孩子。
不过,在生孩子这方面,年轻父母的看法却是不统一的,有些年轻的父母很乐意生二胎,有些却不想要生二胎。
"一个太少,两个正好",婆婆又在汐汐妈妈的耳边"吹风"了,自打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以来,婆婆就迫切地希望再抱个孙子。
虽说婆婆并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但是还是觉得一儿一女的比较好。
俗话说"儿女双全万事足",既然政策允许并且鼓励,让儿媳再生一个也没什么不好。
话说,汐汐妈妈听婆婆唠叨生孩子的事儿,已经听了好长时间了,由于"不堪重负",加上自己和丈夫商量,也确实觉得一儿一女比较好,这样的四口之家才算是最完整的家庭,之后也将会更加幸福。
所以,汐汐妈妈终于给婆婆吃了定心丸:"我和孩子爸已经计划生二胎了,近期正在备孕呢。"
听到汐汐妈妈的话,婆婆非常地高兴。
时过境迁,转眼之间二宝已经出生好几年了,而这时候的汐汐妈妈,有一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别的不说,单单以下这3个差距,就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没法儿躲。
不出10年,独生和二胎家庭间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以后只会更现实
①家庭经济压力的差距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一定的经济付出,生完二胎之后,家庭的经济负担自然会加重。
汐汐妈妈在生了二胎之后,原本"滋润"的小日子,开始变得拮据起来。
比如逛超市的时候更喜欢在"打折区"、"活动区"停留,在网上购买物品之前总喜欢看看有没有"代金券"、"优惠券",想吃顿好的时候,决定餐馆选择的已经不是"自己想吃什么"了,而是"哪家餐馆打折"……
汐汐妈妈明显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了。
而之所以导致自身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就是为了保障大宝和二宝的生活质量。
原本,汐汐妈妈认为生了二宝之后,家庭的开销并不会增加很多,毕竟大宝的衣服、玩具等等,都是二宝可以接着用的。
但是真的生了二宝之后,汐汐妈妈却发现,二宝出生之后的开支,并不是自己预想的"1+1<2",而是意想不到的"1+1>2"。
虽说二宝确实可以用大宝之前的衣服、玩具等,但是能用的数量其实很少很少,几乎忽略不计。
并且每当一个孩子拥有某样东西之后,另一孩子无论是否真正需要,都也会要买。
而且这种现象还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孩子的兴趣班、饮食、文具等等。
另外,两个孩子在一起,也经常会闹出一些"幺蛾子",造成一些经济损失。比如两个孩子"干架"的时候就不小心将电视碰坏了。
当然,这样大的经济损失在生活中只是偶尔出现,但小的就不计其数了,并且就算是没有几次,其经济压力也并不小。
②父母精力消耗的差距
汐汐妈妈在生二胎之前,婆婆表示自己会帮助带孩子,并且还听朋友说,等到二宝出来,大宝也会帮助家长带孩子、辅导学习等等,相当于半个家长,家长带娃就会更轻松。
但是,当二宝出生,汐汐妈妈却发现,并不是每个家庭的大宝都会带二宝的,也不是每个婆婆都能够做到理想程度的。
就比如自己的婆婆,虽说二宝刚出生的时候确实带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随着二宝的长大,婆婆就不再适合带孩子了。
因为婆婆的很多育儿理念、教育观念都和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为了让孩子得到正确的教育,汐汐妈妈只能够婉拒婆婆的带娃要求。
再说"大宝带二宝、帮助二宝学习"这件事,汐汐妈妈的体验和理想完全不同。
汐汐妈妈原本想着是大宝帮助自己带二宝,从而让自己休息。结果事实是,大宝带着二宝"疯",自己不仅需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还需要注意孩子的动向。
但是由于两个孩子是分开的,这让汐汐妈妈付出了好几倍的精力才能够看好孩子。
而在学习方面,就更别说了,让大宝辅导二宝简直就是自找麻烦,别的不说,经常两个人一起学习的时候就会"开小差",或者是"干架",让汐汐妈妈头疼不已。
所以,干脆还是自己辅导孩子学习的比较好。但是,辅导过孩子作业的家长们都知道,辅导一个孩子都己经快要抓狂,辅导两个孩子该是怎样?
③时间分配与使用的差距
汐汐妈妈自从有了二宝之后,就感觉自己的时间完全不够用,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哪怕一天不睡觉,也有干不完的事情。
比如自己总感觉自己有忙不完的事情,没时间做饭、没时间干家务、没时间上班、没时间接孩子、没时间休息等等,甚至家里老人生病了也没时间去看望,这让汐汐妈妈分身乏力。
有些人说,那孩子爸呢,不能够分担一些压力吗?我们要知道,其实孩子爸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支柱,家庭开支大部分都来自孩子爸,如果让孩子爸将时间用在这些事情上,那么势必会影响经济收入,而这个家庭很可能会因为经济"危机"而陷入"崩盘"的局面。
当然,汐汐妈妈的家庭只是一个普通家庭,没有深厚的家族实力,没有强大的经济背景。
如果你的家里很有钱,那么自然不需要考虑生二胎带来的影响。不过,普通家庭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写在最后
生二胎的家庭,和不生二胎的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而这种差距其实都是非常现实的,比如经济、精力、时间、心态、养老等等。
所以,在生二胎的之前,我们一定要深思熟虑,考虑自己能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要对诞生的新生命负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