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和中方达成短暂共识不到48小时,特朗普对华口风又变了!面对记者询问"若90天未和中方达成长远协议,是否会恢复145%关税"?
特朗普直截了当的表示:不,但会大幅度上涨,中美会谈结果确实超出预期,但不变的就是这位美国总统的"不确定性"!
中方态度变了
面对美方这忽冷忽热、反复无常的劲头,中方的应对策略也在悄然变化,一开始,美方说要取消部分关税,中方也挺配合,取消了针对某些特定日期的反制措施,但同时也说得很明白,这只是针对新增的"加强反制"部分,之前对稀土什么的管制措施,可还都有效呢。
外交部发言人也把话挑明了:美国要是真心想合作,就别老往中国身上泼脏水、甩黑锅。
但另一方面,美国在芬太尼等问题上持续施压,甚至有美国前外交官出言威胁,称中国若不配合,就要付出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立场也明显强硬,一部名为《不跪》的双语短视频,特意选在美国黄金时段发布,信号强烈,此事引发网络热议,观点不一,有人认为"不跪"一词过于激烈,可能影响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但也有人认为,美国一贯在国际上态度强硬,尤其特朗普政府曾认为中国一定会屈服,中方此举旨在打破他们的幻想,明确自身底线。
紧接着,中方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上,直接把中美贸易摩擦定义成了"斗争",这可不是小事,它标志着一种根本性的认知转变--以前大家还想着能不能互利共赢,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硬碰硬的对抗性博弈了。
当"不跪"的号角吹响,这场较量,显然已经进入了更考验意志和耐力的阶段。
关税只是冰山一角
说到底,这场博弈的核心,远不是关税那几个数字那么简单,美国对中国在芯片、光刻机这些高科技尖端领域的限制,还有对中资企业的各种打压,明摆着就是不想让中国在科技上追上来。
而中国呢,手里也捏着稀土这类战略资源的牌,这都是谈判桌上看不见的深层议题,那份联合声明,充其量也就是双方在拳来脚往、打得鼻青脸肿之后的一个中场休息,取消的那些,不过是些本就不该存在的额外壁垒。
世界经济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别想单方面搞什么"极限施压"还能毫发无损,那多半是引火烧身。
特朗普政府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用关税逼中国让步,多买美国的东西,顺便帮着缓解一下美国那越堆越高的国债压力,同时,眼瞅着中国在科技、军事、经济各个领域都噌噌往上涨,美国心里能不发毛吗?
但是,贸易战这么打下去,美国自己的财政赤字、供应链稳定,甚至军工生产都吃不消了,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政府兜兜转转,还是得回到谈判桌前,据说还有美方代表在谈完之后感慨,跟中国要是能谈妥,美国那两万亿美元的贸易赤字说不定就有救了。
持久战的棋局
当然,中国也不是干等着,从2018年开始,中国就在有意识地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把出口的重心往东盟十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那边挪,铆足了劲要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中方也把话说得很透,咱追求的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双赢,所有谈判可能出现的幺蛾子,都在咱的预判之内,这种预判,没准儿连特朗普这个"不受控制的棋子"下一步会怎么走,都算计进去了。
看看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搞的其他事情,似乎也印证了他那套策略的局限性,前脚刚说印巴停火是美国的功劳,后脚就被印度方面给否了,转头又吹嘘贸易手段成功阻止了印巴局势恶化,结果印度反过来琢磨着要对美国加征反制关税。
日本那边呢,眼看着中美谈判好像有了点儿进展,自家的日美谈判却磨磨蹭蹭没个影儿,也急了,开始跟美国提零关税的要求。
就连特朗普中东之行签下的那些天价军售订单,比如跟沙特那1420亿美元的大单,那也是"长期性"的,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全兑现,更多的是特朗普为了在国内拉支持率,搞出来的政治秀,沙特砸钱买平安,面子是给足了。
但这份订单最终能不能落实,恐怕双方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更看重的是"当下"的政治效应。
面对国内外这一团乱麻,特朗普还是老一套,想把压力甩锅给美联储,让他们学欧洲和中国那样降息,可美联储就是不吃他那套,屡屡拒绝,至于芬太尼问题,更是成了美方在谈判中不断加码高关税、持续施压的好借口。
这场被中方直接定性为"斗争"的较量,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调整几个关税数字的范畴,它牵动着国家未来走哪条路,全球产业链要怎么重新洗牌,甚至国际规则将来由谁说了算。
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来说,失去了固然可惜,但也并非没谁不行,可美国市场要是真没了中国商品,那动静恐怕就大得多了,在这场硬仗里,双方都留着后手,也都在为打持久战做着各种准备,前方的路,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
结语
近年来,中国在互联网、AI、信息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百花齐放,大量中企走出海外取得了一定成效,华为芯片、deepseek、哪吒2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这种背景下,美方不思提升自身竞争力,反而以技术封锁、制裁中企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暴露出美国的霸权思维已深入骨髓,除了损害其国家形象外,让许多外企对美国的营商环境望而却步,此番特朗普政府要求中企退市、对进口电影加税,只会起到反效果,让世界看清美方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