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这一次的方案里,也强调了对于投融资平台要进行改革,对于债务管理体系要进行重构,这与我们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财税体制改革是相契合的。因此不能简单把它视为刺激政策的一部分,但是它会为我们扩内需、促改革、控风险,打下基础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性比简单的刺激政策的作用性会更大。
债务化解的总规模到底是多少?钱从哪里来?
白岩松:这次债务化解的总额,到底是6万亿?10万亿?还是12万亿?钱从哪儿来?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从化债总额来讲,12万亿是很确定的,但是这12万亿的跨度比较大。从近三年来看,密集安排8.4万亿元,短期会产生非常直接的作用。
必须看到,这次是通过发行地方债和地方专项债的一些举措,筹措资金来进行债务置换,这个置换首先不是简单地印钱,实际上是通过我们的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置换之后,用于地方国民经济急需的一些环节里,起到经济扩张盘活的效应,因此不能等同于印钱。
当然在目前产能过剩、供给过大、需求不足的环境里面,适度扩张货币供给和财政支出量,以及整个货币发行的量,也不会带来一般想象中的通货膨胀,反而会使经济进入到一个常态化状态。
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大幅下降
白岩松:关注这次化债方案的时候,人们也看到了一种公开,那就是关于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规模。对于这一数据,大家也在猜,但是并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而这次得到了明确。到2023年年底的时候,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您怎么看待这样的透明度,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好处?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对于债务的阳光化、显性化、规范化,是一个有为政府提升能力的关键,所以从2014年以来,我们也一直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推进工作。这一次很重要的是将各种隐性债务的项目逐个甄别累计来进行核实,这也显示了我们要进行大调整、大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