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末伏 别忘3多吃3少吃

2025-08-09 14:45  头条

末伏的到来,意味着三伏天即将落幕,但此时的天气依旧 "不好惹"-- 白天暑热未消,午后常伴有闷热感,夜晚却渐渐有了凉意,昼夜温差悄然拉大。这种 "白天像夏,夜晚似秋" 的特殊气候,正是夏秋交替的关键节点,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想要平稳度过这段过渡期,做好 "多吃 3 瓜,少吃 2 肉,不做 2 事" 至关重要。

多吃 3 瓜:清热祛湿,衔接夏秋

1. 冬瓜 -- 利水祛湿的 "天然灭火器"

冬瓜堪称末伏的 "祛湿担当",它含水量高达 96%,热量极低,却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中医认为,冬瓜性凉味甘,能清热生津、利水消肿,尤其适合缓解末伏湿热引起的身体沉重、口干舌燥、小便黄赤等症状。

末伏吃冬瓜,既能补充夏季流失的水分,又能帮助排出体内积攒的湿气,为即将到来的干燥秋季 "减负"。无论是切片清炒、炖汤,还是打成冬瓜蓉做羹,都清爽可口。比如冬瓜海带汤,搭配同样祛湿的海带,小火慢炖后汤色清亮,喝一口从喉咙润到胃里,还能辅助调节血压,特别适合中老年人。

2. 丝瓜 -- 清热化痰的 "秋燥预防针"

丝瓜是典型的 "应季瓜",末伏正是口感最鲜嫩的时候。它性凉味甘,含有丰富的黏液质、维生素 C 和 B 族维生素,既能清热化痰、凉血解毒,又能滋润肌肤,为应对秋季干燥提前做好准备。

很多人不知道,丝瓜的 "筋络" 其实是个宝,中医称其为 "丝瓜络",有通经活络的功效,烹饪时千万别扔掉。最简单的做法是清炒丝瓜,少油快炒,保留其本身的清甜;也可以搭配鸡蛋做丝瓜蛋汤,蛋香混合着瓜香,清淡又暖胃,老人小孩都爱喝。

3. 苦瓜 -- 清热泻火的 "体内降温器"

说到末伏养生,苦瓜虽苦,却不得不提。它性苦寒,含有独特的 "苦瓜苷",能清热泻火、健脾开胃,尤其适合缓解末伏 "秋老虎" 带来的燥热、心烦、食欲不振等问题。

怕苦的人可以试试这样吃:将苦瓜切片后用盐腌制 10 分钟,挤出水分再烹饪,能减少大半苦味;或者搭配鸡蛋、肉末同炒,用食材的鲜香中和苦味。苦瓜炒蛋就是经典搭配,苦瓜的清爽混着鸡蛋的醇香,苦中带甘,吃起来特别下饭,还能帮助调节血糖,一举两得。

少吃 2 肉:避免积热,减轻负担

1. 羊肉 -- 热性过盛易上火

羊肉性温热,是冬季滋补的佳品,但末伏吃羊肉却容易 "火上浇油"。此时暑热未散,人体本就易生内热,再吃羊肉这类热性食物,很可能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等 "上火" 症状,还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消化。

民间虽有 "伏天吃伏羊" 的习俗,但那多针对初伏、中伏阳气最盛之时,且需搭配凉性蔬菜中和。末伏临近秋季,身体需要从 "散" 转向 "收",此时应少吃羊肉,避免体内积热,为秋季养阴打好基础。

2. 肥肉 -- 油腻难消化,阻碍祛湿

末伏湿气仍重,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而肥肉脂肪含量高,油腻难消化,吃多了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浊积聚体内,出现腹胀、腹泻、舌苔厚腻等问题。

而且,肥肉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升高血脂,末伏天气闷热,血液循环本就容易受影响,过量食用肥肉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负担。此时吃肉应以瘦肉、鱼虾等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为主,比如鸡胸肉、鲫鱼,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给身体添堵。

不做 2 事:规避风险,护好阳气

1. 不贪凉露宿或直吹空调

末伏夜晚气温下降,不少人喜欢开窗睡觉,甚至在户外露宿,觉得 "透透气" 舒服。但此时的夜风带着寒气,尤其凌晨时分,寒邪容易通过张开的毛孔侵入人体,引发关节疼痛、感冒咳嗽等问题,这就是中医说的 "风邪致病"。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白天开空调时别对着身体直吹,尤其是颈部、背部、腹部这些怕凉的部位。建议空调温度设置在 26℃以上,定时开窗通风,让室内保持 "凉而不寒" 的状态,避免冷热交替刺激身体。

2. 不大量吃生冷食物

经历了一个夏天的冰饮、凉菜,很多人养成了吃生冷的习惯,但末伏再贪嘴就不合适了。此时脾胃功能逐渐减弱,大量食用冰西瓜、冰饮料、生鱼片等生冷食物,会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还会影响秋季的消化功能。

如果实在想吃凉的,可以选择常温的瓜果,或者将食物稍微加热后再吃。比如吃西瓜时,从冰箱拿出后放 10 分钟再吃;凉菜里加些姜末、蒜末,用温热的调料中和寒性,既满足口感,又保护脾胃。

末伏是夏秋过渡的 "关键期",身体需要慢慢适应从 "防暑" 到 "防燥"、从 "散阳" 到 "养阴" 的转变。多吃冬瓜、丝瓜、苦瓜这 3 种瓜,为身体清热祛湿;少吃羊肉、肥肉,减轻脾胃负担;不贪凉、不嗜生冷,护好体内阳气。做好这几点,才能平稳度过这段特殊时期,以健康的状态迎接金秋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