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女儿结婚那天,家里最后一个走的。等亲家车子转过街角,屋里就剩下我跟老伴儿,还有满地的瓜子壳。我捡起户口本,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就我一个名字了,她们都迁出去了。
这事儿搁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轮到自己头上了,心里空落落的。也不是说女儿嫁出去不好,就是那种感觉,一个家,散了。
有一次我生病,小女婿开车送我去医院,人挺好的,忙前忙后。车开到一半,他电话响了,是他妈打来的。他接完电话,很自然地跟我说,"爸,我先拐个弯去接我妈,她也一道去医院拿个药。"
我坐在副驾驶,没吭声。
那一路上,我就在想,他喊我"爸",喊得也顺口,可他心里的那个"妈",永远不会是我老伴儿。女儿再亲,女婿隔着一层,这层东西,平时看不见,一到事儿上,就清清楚楚摆在那儿。
所以女儿到底是啥?
她们是嫁出去的人,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公婆。我们这里到大女儿家,坐火车要五个小时。到小女儿家,开车也得三个钟头。这点距离,平时打个视频没啥,真要有点急事,远水救不了近火。
不是说她们不孝顺,是真的回不来。
我一个老伙计,也是两个女儿。有一回他半夜心脏不舒服,打给大女儿,电话里女儿哭得比他还大声,说她孩子也发着高烧,走不开。最后还是邻居帮忙叫的救护车。这事儿能怪女儿吗?怪不了。她也有自己的难处。
现在的年轻人,光是房贷、孩子上学这两座山,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我们老两口能做的,就是别给她们再添乱。
我早就想明白了,养老这事,不能全指望孩子。
那老了到底靠啥?
我跟老伴儿商量,把那套老房子死死攥在手里。不管女儿女婿怎么说,让我们卖了旧的换个电梯房,我们都不同意。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最后的底气。手里有套房,心里就不慌。
钱也得自己攢。
五十岁那年,我就去买了商业养老保险,每个月存一点,现在到日子了,每个月能多领三千块。这钱不多,但买菜、买药足够了。不用伸手问女儿要,自己腰杆就硬。
手里有钱,说话办事,感觉就是不一样。
光有钱和房子,人要是动不了呢?
这事儿我想得更早。我找了我们单位三个退休的同事,我们四家情况都一样--都是只有女儿。我们建了个群,名字土得很,叫"抱团养老联盟"。
我们签了个协议,找律师公证过的。
主要内容就是,谁家要是有个大病小灾,需要人搭把手,另外三家必须出力。要么出钱,要么出人。比如谁住院了,另外几家轮流去送个饭、陪个床,当个"临时家属"去跟医生沟通。
等我们都老到动不了了,就用我们四个人的养老金,合伙请一个信得过的护工,轮流到各家照顾。协议里写得清清楚楚的,省得到时候扯皮。
这算是给自己找的"人脉"吧。
女儿们也想了些办法。
大女儿给我买了块智能手表,心率、血氧什么的,数据能直接传到她手机上。有一次我饭后去公园遛弯,走得快了点,心跳刚上去,她电话就打过来了,紧张得不行。
我说没事没事,她才放心。
这种东西,你说它冷冰冰吧,它确实是。但隔着几百公里,这也算是她的一种陪伴了。起码让我知道,有个人在惦记着我的心跳。
我们还定了规矩。
每周二晚上八点,是固定的家庭视频时间,雷打不动。谁也不能缺席。聊啥都行,就是报个平安。清明、中根,这两个节必须回家,来回车票我给她们报销。
外孙放暑假,直接送到我这里来,我给带着。她们俩也能松口气,我跟老伴儿也能热闹热闹。
把亲情弄得跟上班打卡一样,听着有点别扭。
但没办法,不这样,大家一忙起来,可能一个月都想不起来打个电话。关系再好,也得维护。
现在好多人都说,现在生女儿的家庭多了,以后养老不成问题。我听了就想笑,他们是不在其中,不知道里头的难。不是女儿不好,是这个社会就这么个结构,她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责任,分身乏术。
指望嫁出去的女儿像儿子一样守在身边,那是不现实的。
养老这场仗,得换个打法。不能光靠血缘,光靠感情。那东西有时候靠不住。得靠自己提前做的准备--账户里的钱、房产证上的名字、还有那份跟老伙计们签的互助合同。
把"以后可怎么办啊"这种空想,拆解成一件件今天就能做的小事。比如去银行存笔定期,比如去学学怎么用那块智能手表。把这些事做完了,晚上睡觉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