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殊的“夫妻关系”悄然流行:卒婚

2025-07-19 14:27  头条

最近,"卒婚" 这种特殊的夫妻关系在深圳悄然兴起。

简单来说,就是夫妻分居,各自有独立空间,孩子轮流照顾,偶尔聊聊日常。选择这种模式的多是 40 岁以上的夫妻,他们基本完成了育儿任务,有更多时间关注自身。

在婚姻里磨合十几年后,他们不想再硬撑着扮演完美夫妻。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

50 岁以上夫妻中,认可 "退休后分居" 的比例,五年内从 7.8% 涨到 19.6%。

这说明,越来越多中年夫妻希望在婚姻中保持个体身份,在两性关系里做自己,不谈性、不说爱,也不离婚。

中年夫妻,折腾不动了

对很多中年人而言,离不离婚没那么重要了。

真想离婚的,要么结婚头几年就分了,要么遇到原则问题绝不犹豫。但多数中年人的婚姻,没到非离不可的地步,凑乎着也能过。

生理上,年轻时的激情随着激素变化消退,心动的感觉很难再有,中年夫妻没精力也懒得像年轻时那样制造浪漫、追求刺激。

心理上,工作、养老、育儿的压力叠加,让人没心思顾及感情交流。

男人可能想在车库多待十分钟抽根烟,女人想出去透透气摆脱家务内耗,这种状态下,没人有力气折腾离婚。

《小巷人家》里的黄玲就是如此。

丈夫庄超英愚孝,工资大半给老家,自家房子挤还想让侄子住进来。

但黄玲没离婚,一是那年代离婚少见,二是婚姻并非一无是处。他对孩子教育上心,除去婆家琐事,两人能商量着过日子,工资也够家用。

现实中很多 "黄玲" 都这样,爱情被琐碎磨没了,只剩一起扛过来的习惯。

而且离婚要考虑财产、孩子、舆论等问题,中年人做选择,更多是考量能承担哪种坏处,婚姻成了稳定的现实选择。

不是不懂爱情,是太懂生活

几家机构调查 29 各省份万余户家庭后发现,中国式夫妻关系中,经济功能大于精神伴侣。

年轻时结婚可能浪漫,但过日子得实际。纪念日忘了没关系,记得洗碗、接孩子、辅导功课、吵架时闭嘴就好,嘘寒问暖不如包揽家务,务实是婚姻的第一选择。

广东有对教师夫妻,生活节奏不同,妻子赶早读,丈夫查寝,见面少,靠冰箱便利贴沟通。

妻子会忘交物业费,丈夫会弄丢理疗券,三年没拍全家福,却过了 14 年。

丈夫老花镜腿断了,妻子用胶布粘好;妻子备课晚了,丈夫会热牛奶。

中年夫妻的婚姻靠琐事维系,如《三联生活周刊》所说,以经济为基础、外貌和性为中层、聆听和交流为上层。

人到中年,性与爱和婚姻分离,经济和互助成了核心,家庭开销大,婚姻成了柴米油盐构成的实在慰藉。

中年夫妻下半场:

赚钱养孩子,好好过日子

中年夫妻下半场,重心是赚钱养孩子、好好过日子。

89 年的 yuyu 经介绍结婚,婚后就是生孩子、养孩子,用工资规划开支,相处只有忙不完的事。丈夫被裁员想创业开早餐店,两人没争吵,理性讨论可行性,说服家人后辞职、选址、盯装修。

yuyu 回忆,婚后满脑子都是店铺装修和干活内容,"每天凌晨 2:50 闹钟响,3 点起床备菜、包包子、熬粥……5 点多就有客人来"。

两人像创业合伙人,两点一线,一起干活,关店补觉,最爱听收款提示音。

yuyu 嘴上说 "感情可以没有,但得有钱",却会在包包子时多放丈夫爱吃的糖,丈夫也会接过她累了的擀面杖。

有人说,中年婚姻下半场拼的是经济基础、理解包容、责任感、相互扶持。

如今有婚内单身、友情婚等新模式,留在婚姻的理由很,能走下去的方式也不止一种。

夫妻可以亲密或独立,不追求浪漫,而是相互支持、共担责任,有事一起扛,没事各过各的,这就是中年婚姻的真实样子。

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显示,婚龄 10-15 年的夫妻,婚姻稳定性和质量最低。

这时候,孩子就学、青春期问题,父母养老,自身中年危机接踵而至,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常见,感情受影响,婚姻可能濒临破裂,争吵后低头服软也平常。

但报告也指出,随着婚龄增加,婚姻质量和稳定性会先降后升。

中年夫妻在应对压力时,也在修补婚姻问题。"中年夫妻的婚姻或许更易碎,但经历风雨后更懂加固屋檐。"

婚姻有脆弱也有坚韧,夫妻会争吵、会成长,在不完美中找最优相处模式,把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