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时间过得真快,明天就是2025年9月7日了,我们将迎来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民间称之为"白露节气"。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以"水汽遇冷凝结成白色露珠"得名,标志着 暑气逐渐消退,天气开始转凉,玉米、大豆等秋熟作物也即将进入收获期。所谓"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进入白露节气,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取代,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迎来明显的降温天气,加上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强度减弱,夜间地面辐射散热也会随之快,从而导致气温会进一步迅速下降。
明日农历七月十六,这天就是今年白露交节的日子。根据气象台发布,今年农历七月十六(阳历9月7日)的夜晚至隔日的凌晨,我们或将能看到极为罕见的"月全食"。这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常发生于太阳、地球、月球完全或几乎成一条直线时(地球位于中间)。在古代,"月全食"也被视为"天狗食月",古人会在这天举行各种祈禳仪式,祈求平安和日食早点结束。因此,明日白露会出现"日全食",在古人看来这也是一个忌讳比较多的日子,故得名"忌日"。
今年的白露不一般,在交节时间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今年白露交节的具体时间为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不仅是"下午白露",同样还是"早白露"。
什么是"下午白露"?
白露交节的时间并非是一整日,而是有一个精确到分秒的具体时间,只因古人为了更方便的记录节气的日子,所以就将每个节气交节所在当日,都标注为了这个节气,这也能更好的在历法上标注,供后人查阅。像白露节气就有"上午白露"(午时之前)和"下午白露"(午时之后)之分,并且两者还有着不同的说法。
老话说"上午白露旱断河,下午白露秋雨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露交节的具体时间在上午,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白露后的降雨天气就会比较少,随着农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即将进入收获时节,此时如果出现干旱的情况,那么就会影响整个秋收的产量;相反,如果白露交节的具体时间在下午,那么这预示着白露后的降雨天气就会比较多,能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不过要注意做好农田的排水工作,以免导致农作物因长时间的浸泡而腐烂。
那么,什么又是"早白露"呢?
每年阳历9月7日至9日之间,太阳将会到达黄经165度,此时就是白露交节的日子。相较于较为固定的阳历日子,白露交节的农历日子就会有着较大的波动,这主要是受农历"置正"的影响,像今年多出一个"闰六月"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周礼注疏》中记载: "八月,白露节......"也就是说白露交节的正常农历日子会在八月上旬,如果白露交节的日子在农历七月,那么就称为"早白露";如果白露交节的日子在农历八月的中旬,则为"晚白露"。
农谚说"早白露天气暖,晚白露冻死牛",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露交节的日子在农历七月,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白露期间的天气还会很暖和,在这样的天气下,农作物能在生长后期更好的"积温",从而为秋收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白露交节的日子在农历八月中旬,那么这预示着白露期间的天气会比较寒冷,甚至连耐寒受冻的牛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天气中,农作物的灌浆速度会明显减缓,最终导致粒重降低。当然,其中"天气暖"和"冻死牛"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为了突出白露期间天气"冷暖"的气候特点。
明天就是白露交节的日子了,白露不仅是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样也是秋季气候转变的关键节点,因此白露这天有着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白露将至,身边的老人们就会提醒:1不晚、2不动、3不穿、4要收、5要吃,指的都是什么呢?建议了解一下。
1不晚:不晚睡
今年白露节气当天或隔日的凌晨,可能会出现"月全食",虽说古人对此有着"天狗食月"的说法,但从现代来看,这其实仅仅是一种关于月亮的天文现象。而月全食过程会持续数小时,包含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与其他天文现象不同的是,观测月全食不用使用特殊的设备,如果没有阴雨天气,仅靠肉眼就能直接观测。但要注意,月全食出现的时间可能较晚,还是要注意尽量避免太晚睡觉。
毕竟进入白露节气,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长,而晚上9点到11点是十二时辰中的"亥时",这时候三焦经当令,是身体排毒、养阴的黄金时段。如果这时候还不睡觉,等于在"透支"身体的阴血,时间久了,人会口干、失眠、皮肤干,甚至抵抗力下降。并且,白露处于孟秋和仲秋之交,此时正是给冬天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候经常熬夜,就会导致阳气不收,而到了冬天,身体就会像没存够煤的火炉,容易手脚冰凉、关节疼。
那么,白露后晚上几点睡觉最佳?一般来说,晚上的9点至10点之间入睡最佳,此时太阳落山,人体阳气开始内收,早早睡觉能让身体更好的"充电"。不过,如果实在做不到,最晚也别超过11点。因为晚上11点后,阴气最盛,阳气开始生发,这时候不睡,第二天就会出现精神不振的情况。
2不动:不剧烈运动
进入白露节气,天气凉爽起来,人就不能像夏季一直窝在家里,而要养成适当运动的习惯。因为在闷热的夏季,人体很容易积攒湿气,而白露虽说天气凉爽,但人体湿气却没退散。这时候如果经常不动,那么湿气就会长期滞留体内,从而出现"秋乏"不适感,只有适当运动,才能让气血跑起来,把湿气从毛孔、关节里"挤"出去,身体也会更加轻松。并且,白露是阳气开始往里收的节气,但如果收得不顺,人就会怕冷畏寒,此时运动能帮阳气"归位",从而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
然而,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个度,不要过度运动。毕竟白露后,阳气开始往里藏,这时候如果过度运动,等于把阳气"拽"到体表,反而让身体"外热内寒"。久而久之,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况且,天气凉了,关节里的气血本来就慢,如果突然过度运动,腿脚的关节也会受不了,甚至出现关节疼等拉伤的情况。因此,白露后要适度运动,例如登山、散步、慢跑等,运动时间保持在40分钟左右即可。
3不穿:不穿太过单薄的衣服
进入白露节气后,天气慢慢变凉,但还没到寒冷的程度。这时候适当冻一冻,可以让身体直接感受凉意,从而刺激身体的调节机制。所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身体在适应凉意的过程中,毛孔才会收缩,气血也会往里收,抵抗力随之跟着变强。而且,夏天热,毛孔张得大,到了白露,天气凉了,毛孔得慢慢收回来。如果一下子穿太多,毛孔被捂得死死的,凉气进不来,热气也出不去,身体的抵抗力反而容易降低。适当冻一冻,才能让毛孔在凉意中自然收缩。
不过,这里说的"冻一冻"指的是保持三分凉意,而不是穿着单薄的去受冻。因为适当的冻是让阳气慢慢收,但穿太单薄,身体会为了抵御凉气,从而消耗大量的阳气,最终阳气被耗得太快,到了冬天,身体就没"存货"了,容易出现手脚冰凉、怕冷、感冒等不适。特别是肚子、脚、关节等部位是身体最容易受寒的地方,更要注重保暖,从而避免受到寒气的侵扰。
4要收:收露水
进入白露节气,清晨的草木枝叶上总会挂满细密的露水,也叫"清露",自古便有着收露水的习俗,即天未亮时,人们用铜盘或瓷碗收集露水,或煎药、或润眼、或酿酒,甚至将其装入锦囊互赠祈福。对此《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在古人看来,白露的露水凝聚了天地精华,能达到驱邪祛病的效果。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收集露水是为了煎药、烹茶等,但对现代来说,已经不适合收露水使用了,因为露水本质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其成分与雨水、河水无异,并无特殊疗效。更重要的是,现代环境已与古代大不相同,例如空气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让露水可能携带细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然而,尽管露水失去了实用价值,但"收清露"的习俗仍然值得我们遵循。毕竟收露水的目的不适为了得到露水,而是在收露水的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到节气的温度与文化的厚重。并且,我们可以将收集起来的露水装入锦囊,在白露当天送给家人,寓意"明目清心,福泽绵长"。
5要吃:吃山药
老话说"白露身不露,饮食重滋补",进入白露节气,除了要注意不能穿衣单薄,饮食上也要注重滋补,其中"吃山药"就是滋补的一种方式。对此《神农本草经》有云:山药"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进入白露后,天气转凉,人体脾胃功能减弱,很容易出现腹胀、腹泻、食欲差等情况。而山药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这些物质能直接促进消化,减轻脾胃负担,有着"补而不滞"的特点。
推荐做法【山药排骨汤】
食材:排骨500克、铁棍山药300克、姜3片、料酒1汤匙、盐适量、葱花少许。
排骨斩小块,冷水浸泡1小时去血水,中途换水2次。冷水下锅,加料酒,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捞出排骨用温水冲洗干净。
砂锅中加足量热水,放入排骨、姜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
山药去皮切滚刀块,浸泡清水中防氧化。排骨炖至五六分熟时,加入山药块,继续小火炖30分钟。
加盐调味,撒葱花增香,即可享用。
总结,明日白露节气,今年的白露节气有啥特点?这天不仅是"下午小满"、"早小满",同样因为"月全食"的缘故也是旧俗中的"忌日"。但这里想要表达的并非是字面之意,而是古人对天象的一种理解方法。无论如何,请大家都要记得:1不晚、2不动、3不穿、4要收、5要吃,老传统要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