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横店可热闹了,上百个短剧剧组同时开工,却集体喊"缺爹"。副导演们拿着对讲机满世界找"董事长父亲",日薪都喊到5000块了还是找不到合适人选。这事儿听着挺逗,但细想之下可有意思了。普通群演一天才200块,能演"霸总父亲"的特约演员要价400到800,演技好的直接开到3000到5000。这么高的价码还招不到人,说明短剧行业已经从"野蛮生长"进入了"精耕细作"阶段了,观众对演技的要求正在倒逼行业升级。 就像谈恋爱一样,刚开始看脸,后来发现性格合得来更重要。
说到这个,年轻演员演中老年角色闹了不少笑话。有些小伙子硬装"董事长父亲",结果被观众吐槽"像偷穿爸爸西装的儿子"。这暴露出短剧行业人才培养的断层问题,我们只顾着捧年轻流量,却忽略了中老年演员梯队建设。据浙江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浙江微短剧发证量全国第一,但配套的演员培养体系完全没跟上。就像盖房子只想着往上加楼层,地基却没打牢。
国家广电总局最近出了新政策,支持优秀微短剧上电视。这可能是解决"缺爹"危机的转机,电视平台的高标准会对短剧提升质量,也会让更多专业中老年演员愿意加入。央视新闻提到,省级卫视可以开微短剧剧场,这就像给短剧发了"VIP通行证"。不过有个有意思的事,现在不光缺"爹",45到55岁的演员也紧缺,连年轻男演员都不够用。这说明整个影视行业都面临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短剧只是最先暴露出来的那个"报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