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口误说要去俄罗斯见普京

2025-08-13 13:37  头条

口误这种事人人都有,但若是放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总是闹出这样的低级笑话,那就太不应该了,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这一次,把阿拉斯加说成是俄罗斯的地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要给普京"割让领土"。

据国外媒体报道,8月15日,特朗普将会在美国阿拉斯加与普京实现会晤,而8月11日,特朗普在一场记者会上向媒体讲述这场外交活动时,连续出现两次口误,他先是说自己"要去俄罗斯见普京",然后又强调,"我们要去俄罗斯,这是一件大事"。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名政治家来说,他的嘴尤其重要,有时候一句话说错,就是一场政治危机。比如特朗普这次口误,美国各界很快发起了群嘲,有人说他要把阿拉斯加州当作礼物送给普京,还有人说他背叛并且出卖了阿拉斯加,总之,所有人都把他的话当作热梗来嘲弄,连同特朗普本人也成了一个笑话。

为什么特朗普会下意识认为阿拉斯加属于俄罗斯?其实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快乐教育"的缘故,美国人的地理常识本来就差,再加上阿拉斯加离北美本土很远,与俄罗斯仅仅隔着一个白令海峡,所以特朗普才会不假思索,把那里当成俄罗斯的地盘。

说起来,阿拉斯加原本确实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或者说,它曾经属于沙皇俄国。让我们回到1867年3月30日,当时的沙俄驻美大使斯捷克尔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在华盛顿签署了一纸震动世界的条约,以区区720万美元的价格,沙俄将这片广袤的苦寒之地,正式售予了美国,这笔交易算下来,平均每英亩土地值两美分,堪称人类史上最廉价的土地交易。

沙俄为何如此慷慨,以至于贱卖自己国家的领土?原因一言难尽,当时沙俄与西欧之间刚打过克里米亚战争,沙俄耗尽了国库积蓄,还是被大英帝国死死压制,与其看着这片土地被英国夺走,不如主动抛给迅速崛起的美国,既能换取急需的硬通货,也能在北美大陆楔入一个潜在的对手,以牵制大英帝国的扩张锋芒。当沙俄的双头鹰旗帜缓缓降下,美国星条旗在阿拉斯加升起时,历史完成了一次冷酷而精明的领土易手。

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心境,或许正映照着一个帝国在力有不逮时的现实盘算,阿拉斯加这片土地远离政治中心,难以防御,站在彼时的克里姆林宫向外望去,那只是一片无用的冻土,成了帝国沉重的脚镣,与其紧抓不放,最终一无所有,不如在恰当的时机,为冰冷的土地标上价码,换取喘息之机与战略缓冲,于是美俄两国愉快地达成一致意见。

在这场交易之后,沙俄政权硬撑了几十年,最终在19世纪初被苏联取而代之,而美国则获得一块广袤的土地,并且先后在那里发现大量黄金和石油,赚的盆满钵满,当然,美军的导弹也得以部署下来,成了一杆直面俄罗斯的长枪。

此刻,当美俄两位领导人即将踏上这片曾易主的土地,历史记忆与当下博弈的暗影便不可避免地重叠起来。会谈地点选在阿拉斯加,它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地理便利,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沉默的历史提醒,在大国之间,土地与人民的命运,曾被放置在交易的天平之上。

如今,乌克兰危机的阴云笼罩着这场会晤。那片同样位于大国夹缝中的辽阔黑土地,他们的命运,将在远离基辅万里之外的阿拉斯加被暗中议定。

外界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如同当年沙俄把阿拉斯加当作可以舍弃的资产,今天的乌克兰,在美国的冷酷棋局中,他们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也不重要,正在被简化成可交换的筹码。克里米亚地区已被俄罗斯占领,顿巴斯战火未熄,乌东四州在炮火中呻吟,这些血淋淋的创伤,无不警示着大国意志下小国的脆弱。

当特朗普那句轻飘飘的"去俄罗斯"脱口而出,当普京踏上这片沙俄曾主动放弃的土地,历史的幽灵仿佛在阿拉斯加冷冽的寒风中低语。既然沙俄能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美国现在就能把乌克兰卖给俄罗斯,特朗普以交易大师自居,出卖盟友只是顺手的事。

当年美国前国务卿西华德签署购地条约时,美国国内民众嘲讽那片土地是"西华德的冰箱",斥责他花费巨资买入了一片无用的冰原;而今日,阿拉斯加的石油、矿产与战略价值,早已证明那笔交易的深远意义。历史最大的讽刺莫过于此,昨日被轻贱的冻土,今日成了大国角力的舞台;而今日被战火蹂躏的田野,未来价值又将在何种冷酷的计算中被重新定义?

总而言之,我认为,美俄两国把会晤地点选在阿拉斯加,不是一个巧合,这场外交活动的主题本来就是"领土交易",而特朗普两次口误,既是无心之失,也向外界强调了一个信息,对于乌克兰来说,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像当初的沙俄一样断尾求生,并不算一个太糟糕的选择,泽连斯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

阿拉斯加苍茫的冻土静默如谜,它自身便是大国交易中最沉默也最有力的纪念碑。风卷起雪尘,掠过当年沙俄堡垒的残迹,也掠过如今美军基地冰冷的铁丝网。历史在这里无声诉说着一个真相,当大国领袖们谈笑风生,将广袤土地与千万生灵的命运置于谈判桌上称量时,被交易的又何止是山川河流?

乌克兰东部战壕里士兵呼出的白气,与阿拉斯加冻原上呼啸的寒风,在人类命运的天幕下,竟透出同样的刺骨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