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似乎没有谈拢,特朗普亲口表态称,最多再给俄罗斯宽限30天。另一边,王毅外长已经抵达莫斯科。
日期,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强硬威胁,称若俄方阻碍乌克兰停火协议,将在一个月内对俄罗斯石油加征25%至50%的"二级关税",要理解他的行为,我们还得把时间往回拨一些。
就在3月中旬,特朗普还与普京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通话,称双方关系"富有成效",并计划扩大美俄稀土合作。然而仅隔十余天,特朗普突然转向强硬,指责普京质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合法性,并威胁加征关税。这种转变背后,实际上是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普京在3月27日提出一项争议性提议,主张由联合国对乌克兰实施"临时管理",推动选举以建立"受信任的政府"。这一提议被乌克兰和西方视为试图推翻泽连斯基政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明确拒绝,强调乌克兰现政府的合法性。
正因如此,特朗普开始将谈判僵局归咎于俄方,并试图以关税施压。他声称,若俄方阻碍停火,美国将在一个月内对俄石油出口实施惩罚性关税,甚至威胁"切断与购买俄石油企业的合作"。
然而,这种威胁的实际效果存疑。俄罗斯早已适应西方制裁,且美俄贸易额本身有限,加征关税影响并不大。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愤怒"可能更多出于对谈判进展缓慢的挫败感,而非可落地的计划。此前,普京在通话中仅承诺暂停攻击乌克兰能源设施30天,却未同意全面停火,甚至让特朗普苦等一小时才接电话,这种外交博弈显示,俄方并未因美国的示好而让步,反而试图掌握主动权。
在美俄关系波谲云诡之际,3月31日,王毅外长抵达莫斯科,开启为期3天的访俄之行,备受外界关注。据报道,此次访问既是中俄年度高层互动的一部分,也肩负着为两国元首后续会晤铺路的任务。
今年以来,中俄领导人已两次通话,普京计划于8月底访华,而中国领导人可能于5月赴俄出席二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王毅外长此行不仅要协调双方在乌克兰危机等热点问题上的立场,还将推动经贸、能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要知道,中俄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其"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定位。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冷战式阵营对抗,又通过经济互补筑牢合作基础。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00亿美元,人民币结算比例超95%,能源合作更是关键支柱--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规模稳居前列,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直指亚洲市场。在此背景下,王毅外长此访预计将推动双方在北极航道开发、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合作,进一步强化产业链衔接。
显然,面对美国"联俄制华"的企图,中俄展现出高度默契。特朗普近期多次声称要"拆散中俄",甚至将两国关系比作"不该结成的婚姻",但俄方明确回应"永远不会背弃对华承诺"。王毅外长在两会期间强调,中俄关系"成熟、坚韧、稳定,不受第三方干扰",俄媒将此表态置顶头版,直接回击美国的离间意图。
事实上,美国对中俄关系的误判,源于其冷战思维的惯性。特朗普政府认为,通过拉拢俄罗斯或施压中国,可分化两国协作。然而,这种策略忽视了两个根本现实:
其一,中俄合作基于共同利益与战略互信。 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技术以抵消西方制裁,而中国依赖俄能源和地缘支持以应对美国围堵。这种互补性在乌克兰危机后更加凸显--当西方企业撤离俄罗斯时,中国车企迅速填补市场空缺,2024年对俄汽车出口激增。
其二,美国对中俄的"双遏制"反而促成两国走近。 特朗普一边对华加征关税、限制科技合作,一边对俄维持制裁,这种"两面打压"迫使中俄深化协作。例如,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联手否决涉叙、涉朝提案,并在科技领域联合研发重型直升机、共建月球科研站。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刻调整,美国试图以关税威胁和外交离间重塑霸权,但中俄通过务实合作证明,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王毅外长此访不仅是对中俄关系的再确认,更是向世界传递信号:真正的伙伴关系无需华丽口号,而是基于共同利益与相互尊重。
正如普京所言,"俄中东向战略是永久的",无论美国如何出牌,中俄"背靠背"的协作将继续为动荡世界提供稳定性,而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与"联俄"幻想,或许只会成为大国博弈中的一段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