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谈判取得进展,美国撤销12项制裁

2025-08-04 15:40  头条

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全球关税大战,其目的意在推动制造业回流,增加就业率,减轻财政赤字。7月31日,特朗普发布最新行政令,对部分国家重新设定所谓的"对等关税"税率标准。其中美国对韩国将征收15%关税。这一税率与日本和欧盟相同。同日,他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并实施其他"惩罚",并宣称印度不再从俄罗斯购买石油。但特朗普很快就被公开 "打脸"。紧接着,不到 24 小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宣布取消 12 项对华制裁措施,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8月1日,特朗普称听闻印度不再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夸赞这是 "很好的一步" 。可就在他发表该言论短短几小时后,很快就被打脸。《参考消息》报道,印度政府消息人士证实,印度炼油企业仍在继续购买俄罗斯原油,这一决策基于价格和运输等经济因素。此前,特朗普宣布对来自印度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这是对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原油 "不当行为" 加收额外惩罚性费用。在特朗普看来,这是"极限施压"政策的一次成功案例,让外界认为"他赢了",以迫使其他贸易合作伙伴在关税战中作出妥协。

然而,特朗普发出关税威胁后,印度就公开打脸称,莫迪政府 "没有向石油公司下达任何指示" 要求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更打脸的是,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7月美国非农业就业人数,仅增加7.3万人,远低于此前预期的11.5万人。更关键的是,根据劳工统计局修正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三个月中,美国非农业就业增长平均仅为3.5万人,创下疫情以来最糟糕的表现。面对最新的糟糕数据,美国舆论和市场一片哗然,三大股指纷纷暴跌。

本来特朗普想用一切办法证明他的关税可以提振了美国经济,但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却直接打了他的脸。因此,特朗普很愤怒,立刻炒掉了美国劳工统计局局长埃里卡·麦肯塔弗博士。他给出的理由是"出于政治目的操纵月度就业报告",但谁都知道麦肯塔弗博士只不过公布了反映美国经济衰退的真实数据。但这都成了一种"罪过",怨也只能怨他乱说啥实话。

而作为特朗普政府最大的关税支持者之一,美国新任商务部长卢特尼就显得很"懂事"。此前他表示,关税不仅将刺激美国工业部门,还将帮助政府改善财政状况。美国每月征收近300亿美元的关税,这将弥补我们的赤字。这将使美国更加强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一项分析显示,预计的未来十年赤字已达21.8万亿美元,特朗普执政10年的关税收入,根本无法弥补未来十年的累计财政赤字。此外,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并未能给外国出口商带来压力,因为这些关税是由美国进口商支付,并且最终可能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特朗普刚被印度和本国劳工统计局公开 "打脸",还不到 24 小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宣布美国已经撤销12项对华制裁措施。这 12 项制裁措施源于此前中国为反制美国关税威胁,进一步收紧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后,美国凭空制定的反制措施。那么,美国此时主动撤销这些制裁究竟隐藏怎样深层的逻辑?

从经济层面来看,美国挑起全球关税大战,已经扛不住了。更主要的是,美国这12项对华反制措施在实际执行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被中国卡了脖子。在这场关税大战中,中国展现出强大韧性,并未因美国制裁而轻易妥协,并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要知道,中国掌控着全球92.3%的稀土分离产能和86%的深加工专利,美国军工等企业严重依赖中国稀土供应。制裁措施下,美国企业成本飙升,部分企业甚至面临停产风险,这无疑给美国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

前几日,中美两国高层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新一轮经贸会谈,双方仅就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和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达成共识,这意味着此次谈判只是延期了贸易休战协议。在此情形下,美国撤销12项对华制裁,无疑是对华释放积极信号,期望推动新贸易协议尽快达成。此外,特朗普还证实有访华打算,且表示 "很快",但未明确具体时间。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撤销对华制裁,极有可能是想为特朗普的访华之行营造良好氛围。预计,未来两个多月,中美贸易谈判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