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较严峻!浙江最新研判:台风、高温、降雨偏多

2025-04-15 15:19  头条

4月15日,浙江正式进入2025年汛期。省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气象灾害总体偏重,梅雨期北涝南旱、台风影响偏多、高温伏旱叠加三大特征显著,盛夏极端最高气温预计达40~42℃,创近五年新高。全省1.6万余个多灾易灾村已配备卫星电话,9.4万余名应急救援人员全时待命,筑牢防汛抗旱"铜墙铁壁"。

一、汛情预判:三大风险交织

1. 梅雨"北涝南旱"格局凸显

预计今年梅汛期浙北北部降水量偏多2成以上,钱塘江、苕溪等流域可能发生流域性洪水,杭嘉湖平原面临内涝风险。而浙中南地区或出现突发性强降水,浙西、浙南山区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预警等级提升至橙色。省水利厅已对127座大中型水库实施动态调度,预留防洪库容超20亿立方米。

2. 台风"偏多偏强"成主威胁

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影响浙江的台风较常年偏多,夏季可能有1~2个台风严重影响或登陆。历史数据显示,2024年台风"贝碧嘉"曾导致舟山、宁波等地351个基站退服,7条光缆中断,今年将重点加强沿海地区应急通信保障,新增500台卫星便携站。

3. 高温"破纪录"已成新常态

出梅后,全省可能出现持续30天以上的高温热浪,极端气温预计突破42℃。2024年杭州、丽水等地已出现42.8℃历史极值,今年高温日数或达40天,较常年偏多15天。省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浙江年平均气温连续12年偏高,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高温频次每10年增加4.8天。

二、应对措施:科技赋能筑牢防线

1. 防汛"黑科技"全域覆盖

全省布设2.3万个智能雨量站、1.2万处地质灾害监测点,实时数据接入"浙里办"防汛应用。绍兴、嘉兴等地试点无人机巡检,30分钟内可完成100公里堤防巡查。长兴县投用全国首座铅碳式储能电站,改造后可缓解15%的用电高峰压力。

2. 高温"精准防控"到人到户

杭州、宁波等地推行"高温熔断机制",气温超40℃时户外作业全面停工,巡管员享全天免费停车。全省建设2000个"清凉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员提供避暑场所。农业部门推广"遮阳网+滴灌"技术,西湖龙井茶园覆盖率达90%,可降低茶树灼伤风险。

3. 应急"立体网络"快速响应

省市县乡四级组建2371支应急救援队伍,配备1.99亿件物资。针对海岛、山区通信盲区,1.6万余个行政村配发卫星电话,实现"村村通"。2024年台风"格美"期间,无人机空投救灾物资12吨,此次将增配100架应急无人机。

三、专家支招:全民共筑安全网

- 气象专家何凤翩:

建议公众关注"浙江天气"公众号,暴雨预警发布后1小时内完成危险区域人员转移。山区居民需警惕"午后雷暴",2024年文成县桂山乡曾出现873毫米单日降雨量,短时强降水致灾性极强。

- 农业专家周伟军:

高温对茶叶、水稻影响显著。龙井茶需在7月前完成遮阳网铺设,水稻田可通过"日灌夜排"调节水温。2024年桐庐县推广"稻鱼共生"模式,亩产增收2000元,抗高温能力提升30%。

- 能源专家张峰:

预计今夏全省用电负荷将突破1.2亿千瓦,建议企业错峰生产,居民将空调设置为26℃。2024年长兴县主变智能降温装置投用后,设备故障率下降60%,可保障10万户家庭用电。

四、民生关切:这些变化请留意

1. 交通出行:杭金衢高速、诸永高速等15条易积水路段已安装智能水位监测仪,积水超30厘米自动封路。

2. 农业补贴:对采用遮阳网、微喷灌的农户给予30%补贴,单户最高补5万元。

3. 防暑福利:室外作业人员高温津贴提高至300元/月,7月起随工资发放。

结语

从梅雨季节的"北涝南旱"到盛夏的"烧烤模式",浙江正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但通过科技赋能、全民参与,我们有信心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正如应急管理厅厅长许小月所说:"防汛抗旱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这个夏天,让我们携手筑牢生命防线,共同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