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预定远洋班轮、安排海运货物所需周期较长,美国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此前中断的中国货运,因此,关税战造成的供应紧张、物价上涨等问题,并不会立刻得到改善。
至于中美市场能否从"脱钩断链"的危机中走出来,甚至继续深化合作,则要看两国高层接下来的会谈成果。比如双方能否就芬太尼问题达成共识,美方是否会放弃对中国汽车、芯片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打压。
有分析指出,美方对华掀起的关税战,不仅没取得预期成果,还令自身陷入股市动荡、货架空置、稀土原料短缺等风险之中,这是中美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情况下,美方希望恢复到2020年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时的状态,希望中方继续承诺大规模采购美国商品,缩小中美贸易逆差也不难理解。但经历过两次贸易战的中国,已经不会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报道称,中国出口商加班加点出货,满足美国企业库存需求的同时,中方市场却没有大量购进美国商品的迹象,而是将精力放在了深化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上。《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有关企业正在南美建设巨型码头,用于处理地区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对华运输。
除此之外,中国公司在巴西、秘鲁等国的铁路、港口建设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随着这些设施的完善,南美地区将成为中国市场的又一稳定货源地。对于中方还是不买美国货这件事,特朗普政府应该早有预料。毕竟本轮关税战打响后不久,中国就凭借着与国际贸易合作伙伴的良好关系,获得了来自其他地区的美国同类商品。
其中,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就很好的弥补了美国大豆"离场"造成的空白。对中方来说,美国商品并非不可替代,如果美方妄图以"脱钩断链"威胁中国,那么最终受害的只会是被迫退出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