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正月二十三是“凶日”,记得这几件事

2025-02-20 17:31  头条

"正月廿三火苗跳,燎去晦气福星照!这一天为何被称作'凶日'?老祖宗传下的5件大事,保你家旺人安,错过再等一年!"

一、燎疳节:火堆跃出好兆头

"正月廿三燎疳忙,火光照亮百家堂。"在辽阔的西北地区,这句充满古朴韵味的老话至今仍在人们口中传唱。

燎疳节,一个承载着驱邪避灾、祈求吉祥的传统节日,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之上。所谓"凶日",实则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敬畏与理解。

他们认为,此时正值冬春交替之际,寒气尚未完全退去,需要通过火的力量来驱散邪祟,迎接新生的到来。

天还未亮,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全家老小,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孩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兴高采烈地前往田间地头,捡拾枯枝败叶。这一行为不仅是为了准备燎疳所需的燃料,更寓意着"拾柴(财)入门",象征着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随着夜幕的降临,街巷里渐渐热闹起来。火堆一处接着一处燃起,熊熊的火光映照着人们兴奋的脸庞。大人们抱着孩子,小心翼翼地跳过火苗,年轻人则不甘示弱,纷纷比拼起连跳的次数,火光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映得人脸通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老一辈的人在一旁叮嘱着:"火堆要烧得旺,鞋底沾了灰别拍--那是带回家的福气!"这句话不仅是对火堆旺盛的祝愿,更是对家人幸福安康的期盼。

二、粮仓祭:一把米面祈丰年

在北方的许多地方,正月廿三被定为"小填仓",这是一个祈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的重要节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时,主妇们便开始在院中忙碌起来。

她们用细腻的面粉,在地面上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粮仓图案,中间则摆上一碗晶莹剔透的新米,插上三炷香,袅袅青烟升起,弥漫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气息。

男主人也不闲着,他们扛着农具,绕着粮仓图案缓缓走上三圈,口中念叨着:"东仓满,西仓流,来年丰收不用愁。"这既是对未来丰收的美好祝愿,也是对土地和自然的深深敬畏。

当晚,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用黄豆、小米、玉米糁等杂粮熬制的粥。这碗粥不仅味道醇厚、营养丰富,更寓意着"五谷扎根,饭碗不空"。年轻人笑着称这是"最早的轻食餐",而老人们则一脸认真地说道:"吃了这碗粥,土地爷才认咱家的门!"

三、敬耕牛:老伙计歇晌日

在农耕社会里,耕牛是农民们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他们心中的宝贝。正月廿三这天,被定为"牛歇廿三",是耕牛们难得的休息日。

牛棚里早早挂上了鲜艳的红布条,喂牛的草料里也特意掺进了黄豆,让耕牛们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孩童们被严禁鞭打牲畜,大家都用温柔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对待这些默默奉献的老伙计。

在陇东地区,至今还保留着"牛戴花"的习俗。人们用彩纸扎成牡丹花的形状,绑在牛角上,让耕牛也感受一下节日的喜庆。主人家对着牛作揖,感激地说道:"老牛辛苦三百天,今朝当回逍遥仙。"

如今,虽然已进入机械化时代,但许多农家仍在这一天检修农机,谓之"敬铁牛"。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悄然交融,共同诉说着人们对耕作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

四、三不做:老祖宗的忌讳经

"廿三三不做,做错惹风波。"这句流传千年的禁忌至今仍有人坚守。

不借粮,是其中的一条重要规矩。粮仓刚填满,借出粮食象征着"漏财",人们相信这样会破坏一年的好运。

不穿白,也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春寒未褪,穿白衣易招寒气入侵,影响身体健康。

不争吵,更是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安宁。在火气旺的日子里,口角之争会"烧断好运",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年轻人虽然有时会调侃这是"古代防内耗指南",但在这一天,连最爱拌嘴的夫妻也会默契地收声,院里晒满了红辣椒和玉米棒,图个"红火不吵嚷"的好意头。

这种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和传承,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魅力。

五、剪瘟神:巧手裁出平安符

在陕北的某些村落里,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绝活--剪瘟神。巧手的妇人们用红纸剪出三头六臂的瘟神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黄昏时分,她们将这些纸人贴在门板背面,待燎疳火堆燃尽之时,将纸人投入余烬之中,口中念道:"纸人替身随火去,灾病不入门。"

随着火苗的吞噬,剪纸渐渐化为灰烬,孩童们拍手唱起童谣:"燎疳火,烧得高,瘟神见了绕道跑!"这项技艺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寄托了他们对平安健康的深深祈愿。

如今,这项技艺已被列入非遗名录,年轻博主们争相直播这一传统习俗,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火堆渐熄,年味犹存。正月廿三的习俗,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一把火燎去烦忧,一碗粥装满期盼,一句禁忌守住福气。

你的家乡如何过这天?是跳火堆的欢笑,还是剪窗花的精巧?快来评论区晒晒你记忆中的'燎疳节',点赞转发,让千年传统燃得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