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凌晨,莫斯科市民在睡梦中被防空警报惊醒。俄国防部次日宣布,一夜之间击落87架乌克兰无人机,其中5架在莫斯科上空化为灰烬。
这已是本月第二次大规模无人机袭击,此前7月9日俄军动用728架无人机轰炸乌克兰多座城市。
就在两天前,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亮出红线:如果西方国家允许乌克兰用其提供的远程武器打击俄腹地,俄军有权直接攻击这些国家的军事设施。
而美媒曝光的"特朗普询问泽连斯基能否打击莫斯科"的消息,让这场危险的"胆小鬼游戏"骤然升温。
俄方警告不只是说说而已
扎哈罗娃的发言绝非临时起意。在7月1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她冷静而明确地阐述了俄罗斯的立场:某些国家若允许乌克兰使用其远程武器袭击俄纵深,俄方有权打击这些国家的军事设施。
她特别强调,如果冲突因此升级,俄方将作出"果断回击"。
这番表态的背后有着清晰的技术逻辑支撑。扎哈罗娃点出一个关键事实:乌克兰军队无法独立操作这些西方提供的远程武器系统。
这些先进武器需要原产国军事人员直接参与操作,包括接收北约卫星侦察数据、设置导弹飞行路径程序等关键环节。
俄方认定,一旦这些武器被用于攻击俄领土纵深,就意味着相关国家军人已"直接参与对俄作战行动的策划与实施"。
俄罗斯的立场并非新近形成。扎哈罗娃特别提到,普京早在2024年11月就明确阐述过这一原则。
当时西方同意乌克兰使用西方导弹打击俄罗斯腹地,将导致俄方对这些国家的军事目标实施反击。
此后西方虽限制基辅仅能攻击俄边境地区,但这条红线始终悬在俄乌冲突上方。
西方试探危险的边缘游戏
扎哈罗娃的警告针对的是德国可能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导弹的计划。俄方甚至怀疑,德国可能在乌克兰企业组织巡航导弹的组装,然后用于攻击俄罗斯领土。
这种担忧不无依据--7月18日,德国宣布将向乌克兰追加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价值二十亿欧元。
经济绞索也在同步收紧。就在7月18日,英国宣布与欧盟一道将俄罗斯原油出口的"价格上限"从每桶60美元降至47.6美元,意图打击俄"重要资金来源"。
欧盟批准第18轮对俄制裁,首次针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印度的最大炼油厂实施制裁,试图切断俄油"换皮再售"的渠道。
战场上的对抗更为直接。7月19日俄国防部发布战报称,过去一周俄军对乌克兰军工企业、军用机场等目标进行了5次集群打击,控制了10处居民点,击落1387架乌军无人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同日承认,顿涅茨克地区正遭受俄军猛烈攻势,局势"告急"。
面对俄罗斯的警告,西方态度出现微妙变化。特朗普政府24小时内态度逆转,白宫发言人指责媒体"断章取义",特朗普亲自澄清:"从未支持乌军攻击莫斯科,美国不站在任何人一边"。
美方同时取消向乌提供远程JASSM导弹计划,改称"只支持人道主义援助"。
博弈走向红线与悬崖之间
俄乌谈判目前处于停滞状态。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透露,俄乌谈判已陷入停滞,原因在于乌方"要么回避谈判,要么尚未确定何时准备好谈判"。
俄方表示代表团愿意前往伊斯坦布尔参加第三轮直接谈判,但尚未看到乌方愿意谈判的信号。
作为对西方行为的回应,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签署命令,正式终止与德国近三十年的军事技术合作协议这份1996年签署的协议曾是冷战后俄德和解的象征,如今因德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而走到尽头。
俄罗斯正加速转向"向东看"战略。7月中旬,俄外长拉夫罗夫访华期间,中国外长王毅表示"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稳定的大国关系",传递出关键信号。
在俄乌冲突升级的敏感时刻,中俄关系的"稳定锚"作用显得尤为珍贵。
普京已下令"继续推进特别军事行动直至西方接受全部条件"。俄军前线兵力从5月的64万增至70万,7月初的六波导弹袭击造成乌军近9000人伤亡。俄罗斯的军事产能同样惊人:2025年导弹产量同比增长300%,无人机月产突破2万架。
德国计划提供的"金牛座"导弹还未运抵乌克兰前线,英国降低俄油价格上限的新规刚上谈判桌。
特朗普政府一边撤回对乌远程导弹援助计划,一边面临北约内部裂痕扩大的困境。
而俄罗斯撕毁与德国近三十年军事合作协议的墨水已干,转向东方的战略布局正在加速。
炮弹比外交辞令更有话语权,普京下令继续推进军事行动直至西方接受全部条件的决心未变。当大国博弈变成"胆小鬼游戏",没人知道谁会是第一个踩刹车的玩家。
但中国外长王毅的提醒值得所有赌徒铭记:对话是唯一出路,关税战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