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将至,盛夏燥热的气息也变得更加浓厚了!自7月份以来,随着南方降雨逐渐停歇,北方的冷空气也开始褪去,在副热带高压的笼罩下,一轮又一轮的高温天气如浪潮般滚滚而来,中东部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还来到了40℃以上,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人直呼"热度堪比三伏"。
今天是7月15日,农历六月二十,距离2025年入伏还有4天时间,可能是因为全国变暖叠加厄尔尼诺效应,加上今年闰六月多一个月的原因,今年热的比往年要早一些。六月下旬开始华北、黄淮一些地区就相继出现高温了。老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一年一度最炎热最难熬的三伏天即将到来,不过好消息是今年的三伏天是近10年来一遇的"短三伏",所谓的"短三伏"是三伏天只有30天。
一般来说,"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的长度则是由立秋节气与其后首个庚日之间的间隔决定。"冬至逢壬数九,夏至逢庚进伏",说的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确定为"初伏",一个"庚日"是10天,从夏至后第4个庚日开始距离立秋节气中间的天数决定了中伏的时长,如果中间差距在10天及以内,那么中伏就是10天,相反差距大于10天,那么中伏就是20天。今年中伏到来的时间是7月30日,而立秋是8月7号,中间相隔不到10天,所以中伏只有10天。
虽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不过有的年份热的时间短,有的年份会一直热到立秋以后,在古时人们没有气象预报,他们会根据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来预测三伏热的时间长短。
老话讲,"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通常入伏时间是根据干支历来计算的,那么今年入伏是早是晚?具体来说!
早入伏:指夏至日后面的庚日比较靠前,一般在7月中旬之前(7月11-15日左右)进入三伏天;
晚入伏:指夏至日后面的庚日比较靠后,一般在7月中旬之后(7月16日之后)进入三伏天;
"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初伏来的早的话意味着三伏天会早点结束,那么夏天整体而言也会比较凉快,相反,入伏较晚意味着末伏来的时间也相对较晚,会给人一种夏天很漫长的感觉。在古时天气炎热,又没有有效的降暑方式,古人为了形容这种酷热程度所以用"热死牛"来做比喻。
类似的晚入伏生活农谚还有,"晚入伏,蒸破土"、"入伏晚,火炉燃"、"伏来迟,晒脱皮"。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每年7、8月份是我国最热的一段时间,此时副热带高压强盛,天气高温少雨,再加上七八月份恰好与三伏天时间相重叠,如果入伏时间早,末伏可能在8月初就结束了。这时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整体天气就显得没那么热了。
综上来看,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20日,比常年三伏天来的晚一些,属于晚入伏,按照古人总结的农谚经验来说,今年盛夏时节可能会出现持续酷暑高温天气,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暑降温,安然度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