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北京大学三院接生了一个特殊的女婴,她代表中国辅助生殖史上里程碑的意义。
女婴就是我国的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
但在赞扬这项技术的同时,也有质疑郑萌珠的寿命超不过40岁的声音。
如今,已经过去36年,这位首例试管女婴怎么样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01
"患有输卵管不通的患者,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
乡村女教师郑桂珍在听广播时,听到一条她比较关心的广告。
她是甘肃礼县盐官镇的一个老师,与丈夫结婚多年一直没有怀上孩子。
身在落后的农村环境,怀不上孩子的郑桂珍没少被人背后戳脊梁骨。
张丽珠教授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桂珍想要孩子的想法越发浓烈。
郑桂珍和丈夫四处寻医问药,期待奇迹发生的那一刻。
什么偏方和苦药,只要对要孩子有帮助她都要试一遍。
然而,郑桂珍一直折腾到快要40岁,肚子还是没有任何的动静。
就在郑桂珍快要放弃时,偶然的一次听广播,又再次让她有了新的希望。
"北京医院正在做试管婴儿的研究,我们去试试吧。"郑桂珍将消息告诉丈夫。
经过多年的看病吃药,丈夫已经对各种治疗方法失望,他不同意妻子再去折腾。
"再试这一次,如果最后还是没有效果,以后我绝不再提要孩子的事情。"
最终,郑桂珍的丈夫经不住妻子的请求,两人坐车前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02
医院的张丽珠教授接待了他们,亲自为郑桂珍做了一系列的检查。
1921年1月,张丽珠教授出身名门世家。
父亲张耀曾学识渊博、思想开阔,经常教育孩子"继承血统女与子又有何区别"。
从小在家庭氛围中长大,让张丽珠养成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向上精神。
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又前往国外留学多年,潜心研究和进修妇产科医学。
为了祖国的医学发展,张丽珠决然放弃国外先进的工作条件回到中国。
1952年,张丽珠担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妇产科副教授。
随着她在妇产科的名气,她收到了全国各地不孕不育患者的书信。
大部分不育家庭,都饱受歧视、自卑等精神压力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张丽珠开始对"试管婴儿"进行深入研究。
因为正值国内计划生育时期,张丽珠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研究条件,还要面对各方的质疑声音。
医院一间10平方的实验室、一根钝了还要去钟表铺打磨的取卵针。
就这样在张丽珠的坚持下,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了。
1988年3月10日,随着一阵婴儿的啼哭声,甘肃女教师郑桂珍生下一个女婴。
这位等了20年的母亲,为了感谢张丽珠赋予女儿生命,为她取了郑萌珠的名字。
"试管婴儿"的成功,不仅拯救了一个多年要孩子的家庭,还代表着我国技术发展前进了一个大步。
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张丽珠也有了"神州试管婴儿之母"的美称。
但是,赞扬声音身后总是跟随着质疑的声音。
因为郑萌珠是我国首例"试管婴儿",前面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
也就有了一些人对郑萌珠的智力、寿命、患癌、能否生孩子等质疑。
更有过分的人开始造谣,称郑萌珠不是郑桂珍的亲生女儿。
对于这些没有实证的流言,郑桂珍一家并没有选择一一回应。
郑桂珍是个开朗爱笑的女教师,丈夫是个稳重话不多的男人。
对于这些流言蜚语,他们秉持着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态度生活。
03
郑萌珠长到八个月的时候,她已经会喊爸爸妈妈。
一岁半的时候会走路,两岁的时候会哼唱简单的歌曲。
当时身高85厘米、体重达到12.3公斤,性格像妈妈一样活泼好动,极少有生病的状况。
随着时间的流逝,郑萌珠身体和智力都表现的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并且在2009年,郑萌珠考入了西安西京学院,成为了一名普通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她选择进入自己降生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
而且还是在生殖医学中心岗位,主要从事病案管理的工作内容。
几年后,郑萌珠也拥有了自己的家庭。
2019年4月,郑萌珠在赋予她生命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下了自己的儿子。
这又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是我国首个"试管婴儿二代宝宝"。
然而,已于2016年离世的张丽珠教授,并没有见证这一时刻的到来。
但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刘平主任,在为千万不育家庭奔波努力着。
郑萌珠的人生,一步步击破了"试管婴儿"活不过40岁、智力缺陷、不能生育等质疑。
她顺利生下"二代",也预示着我国的辅助生殖技术又前进了一大步。
这项技术在张丽珠教授生前的推崇下,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
据说2023年,我国出生的试管婴儿已经达到100万。
全球每100个出生婴儿中,就有5个孩子是试管婴儿。
能解决这些千万家庭的问题,离不开那些潜心做研究的学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