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力或脑力活动后
体力活动后洗澡,很有可能为健康带来隐患。比如剧烈运动会让身体里的血液聚集在外周血管,同时心率加速,立刻洗澡会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
此时更不应该洗冷水澡,冷水浴会使体表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回心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
长时间脑力活动时,大脑对血液需求量非常大。如果立刻去洗澡,血液会向体表皮肤进行转移,可能造成大脑供血量迅速降低,导致晕厥。
2吃饱或空腹时
刚吃完饭后,体内的血液会集中在消化系统,以利于消化食物。如果这时洗澡,会使周围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布,造成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相对减少,引起消化不良。
空腹时,血糖比较低。这时如果洗澡,不但会消耗体力使人更加筋疲力尽,还会因散发热量而使血糖更低,从而出现头晕、四肢乏力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低血糖性休克。
再加上空腹时高温沐浴,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导致胃肠道蠕动增快,还会加重胃酸的分泌,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症状,比如恶心、反酸。
3喝酒之后
酒后洗澡会使肝脏来不及补充血液中消耗的葡萄糖。洗澡时皮肤血管扩张和酒精对血管的扩张作用,极易导致血压下降,容易使人发生虚脱或休克。
因此酒后不要马上洗澡,少量饮酒的话可以休息半小时后再洗澡,饮酒过多最好推迟洗澡时间。
4临睡之前
睡觉前洗澡,热水会使体温迅速升高,可能会影响大脑褪黑素的分泌,如果洗完立刻上床睡觉,反而会影响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特别是临睡前泡热水澡,会刺激神经,反而有提神解乏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睡觉前1-2个小时洗澡,可以平均加快10分钟的入睡速度。
冬季洗澡有讲究
1频率:2-3天洗一次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已的情况和气候情况调整洗澡的间隔,一般情况下,冬天建议一周2-3天洗一次澡。洗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洗掉老化的角质、多余的皮脂、污垢、汗液等。
但如果洗澡过勤会破坏皮肤角质层,从而导致皮肤脱水、干燥,甚至导致皮肤瘙痒,严重时还会引起皮肤发炎、溃烂等症状。
2时间:10-15分钟
浴室一般闷热且不通风,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时间洗澡,人的代谢水平较高,极易缺氧疲劳,还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
一般盆浴20分钟,淋浴10-15分钟即可。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或者久病初愈人群,在洗澡时应有专人陪护。
3温度:35-40℃
水温过低,会引起皮肤血管的收缩,使心脏回流血量猛增而突然增加心脏负担;水温过高,又会使全身皮肤血管扩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流减少,发生缺氧危及生命。
水温接近体温最佳,大概为35-40℃,这样就不易引起体表血管突然大面积收缩。
4清洁产品:沐浴露
冬天气候干燥,皮肤受气候影响,变得干燥缺水,因此在洗澡时,最好用较温和的清洁产品,沐浴露跟香皂相比的话,会更加温和;
洗完后皮肤不会感到干燥紧绷,而大多数香皂的清洁力较强,用完后皮肤会变得有些干燥。
5搓澡力度:适宜
皮肤角质层可以起到一定防护作用,而皮肤角质细胞从新生到脱落一般是28天,洗澡总是用力过猛,相当于频繁去角质,皮肤来不及恢复,容易干燥瘙痒。
洗澡搓掉的泥是什么?
皮屑、油脂、汗液以及灰尘是"泥"的四大主要成分。前三者是由人体不断新陈代谢的产物,分泌到体表;
再加上外源性的污垢,包括体表微生物、环境污染、各类化妆品的残留等,共同以颗粒状沉积在皮肤的表面。
6涂身体乳:澡后5分钟内
刚洗完澡未擦干的身体上水份还很足,身体乳不好进入皮肤里层,时间过太久皮肤又会干燥,澡后5分钟内比较适合涂抹身体乳。
澡后轻轻地用浴巾或毛巾将皮肤拍至半干,再涂上身体乳。手肘、膝盖、脚后跟等皮脂腺少的部位更要多加照顾。
涂抹身体乳是保持肌肤滋润,减少静电等缺水症状比较好的方式。
推荐的洗澡顺序
①先洗脸。人体淋浴热水后,毛孔会迅速扩张,先洗脸可避免过多的灰尘进入到脸部毛孔,形成粉刺、炎性丘疹等。
②接着洗远离心脏的四肢,等身体适应水的温度,再冲洗躯干。
③最后洗头。这样一能使头发在蒸气的氤氲中得到滋养;二可避免冷热交替刺激脑部血液循环。
这样的顺序不仅洗得相对更干净,也能避免冷热变化太大影响脑部血液循环。
洗澡结合按摩,健康又长寿
在洗澡的时候,充分利用温水的条件,适当地给身体的一些部位按按摩,对健康有大大的好处~
1头顶: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间的百会穴是人体经脉的汇总之处,百脉之会,贯达全身。
按揉百会穴能放松脑部神经、开窍醒脑、回阳固脱,也能缓解头晕、头痛、耳鸣、鼻塞等感冒症状,对保护大脑血管、预防脑中风也有一定好处。
2耳后:翳风穴、风池穴
耳朵后面常常是被大家忽略的清洁死角,但其实从耳后到枕骨附近分布着数个穴位,比如翳风穴、风池穴等,能将流经的气血化为阳热风气,对落枕、失眠、眼睛疲劳、脑中风等都有缓解作用。
3腋下:极泉穴
腋下汗腺发达,是最容易产生臭味、藏匿病菌的部位之一,所以洗澡时一定不能忽略。
腋窝顶端有极泉穴,归心经,适度揉搓腋窝,可以疏泄心火、宽胸理气、调理睡眠,并且减轻心悸、胸闷等症状。
4肘窝:曲池穴
肘窝是心经、心包经、肺经通行的部位,搓揉肘窝可以疏经络、通气血,保养心肺健康。
肘窝外侧还有曲池穴,能帮助调节血压,缓解发烧症状。
5肚脐:中脘穴
肚脐与胃肠等消化系统联系紧密,围绕肚脐周围顺时针按揉,有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的作用。在肚脐正上方4寸的地方有中脘穴,按揉5分钟左右,能调降胃气、健脾消食。
6膝窝:委中穴
膝盖窝是腿上最容易有污垢的地方,也牵连着大部分腿部肌肉。搓按膝窝能缓解腿部疲劳,预防静脉曲张,减轻关节疼痛。
膝窝中心处的委中穴,有肝经、肾经、膀胱经通行,对益肾固阳、化湿利尿都有好处。
7脚心:涌泉穴
双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十二经络和多个穴位都汇集在脚底,其中脚心上的涌泉穴,被认为是肾经经脉的第一穴。按揉脚心不仅能放松全身,还可以调经活血、补充肾阳、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