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收留、中国不挽留 李嘉诚基本没悬念了

2025-04-05 20:57  头条

李嘉诚港口交易的最后时刻,贝莱德也发声了,在意识到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之后,李嘉诚开始为自己谋划退路,疑似在向外转移资产。

对于李嘉诚出售港口一事,中国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展开了调查,李嘉诚也很识相的暂缓了原定于4月2日的签字。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被那句-在商言商-给迷惑。

甚至还拿出李嘉诚此前抛售千亿英国资产的行为,来与这次相对比,根本无法认识到这笔交易对国家利益安全造成的威胁程度。

我们先看一下事件背景,特朗普上台之后,就对中国海运出手,加收进港-服务费-。

要知道全球贸易的2-3、中国进出口贸易的90%都是通过海运,这一招比加关税来的更疼。

恰恰在这个时候,李嘉诚要将自己掌控的全球23个国家中的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李嘉诚说是-在商言商-,实际上呢?1997年,李嘉诚的集团拿到了巴拿马运河那两个港口的运营权。

根据1977年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美国是要在1999年之前分阶段将运河主权还给巴拿马,所以当时运河主权还在美国手里。

而1997年香港回归、李嘉诚拿到港口运营权的时候,巴拿马甚至都还没有和中国建交,为什么他能拿到位于和中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主权还掌握在美国手里的运河港口运营权呢?虽然是长和集团通过正常招标获得港口的运营权,但是要知道,商人在国际上的贸易行为,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国家的软实力作为背书的。

当时苏联解体,中国腾飞之势已经初见端倪,从英国手里收复香港就是很好的例子,并且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收复了澳门,加入了世贸。

如果不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国家实力作为背书,如果是在清朝,李嘉诚有一百个胆,敢去美国后花园,在有美军驻扎的地方经营港口吗?如果还不理解,我们来看看马六甲海峡,亚洲有四小龙经济实力不错吧,但是港口运营权在谁手里呢?港口这种在全球化时代比较重要的战略资源,不管是运营还是交易,表面上是商业行为,背后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因素吗?这个问题巴拿马政府最有发言权。

所以说,这个交易是商业行为没错,但商业因素占比并非是百分百,所以,你可以说-在商言商-,那你就言商业因素,非商业因素的部分,是不是该我来言呢?所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对此交易展开调查,于是就出现了暂缓签字的情况。

我们也能理解李嘉诚想要保留最大资源成本的考量,毕竟美国一手对中国船只进行打压,一手对巴拿马政府施压,手里的港口资产风险增大。

但是李嘉诚只考虑到了商业部门,而非商业部分的港口位于地缘政治博弈的敏感地点,就是让他这次栽跟头的关键因素。

我们来看看这笔交易对牵扯到的各方利益造成的影响,作为港口的实控人,李嘉诚的商业因素上面已经说过了。

交易另一方,贝莱德财团的实力很大,不得不说李嘉诚找到他作为交易对象,是可以让自己商业利益最大化的。

但是,有一点要明白,贝莱德这么大的资本,可以让李嘉诚抽身,但未必会在政治层面为李嘉诚站台!贝莱德自身港口业务板块就不小,拿到这43个港口之后,直接跻身全球前三大港口运营商,几乎可以与马士基、中远海运掰手腕。

所以,贝莱德集团主席在3月31日周年股东函当中大吹此次交易的意义称:这次交易是-地标式协议-,并且表示这一次交易对未来的财团有重要意义。

这样的表态看似在宣扬交易的好处,实则是在稳住股东心态,因为新加坡主权基金在日前对贝莱德进行了撤资,导致其资金链出现8000亿的缺口。

所以,贝莱德需要用这次交易来稳住股东的情绪,同时抬高自己股价。

另一方面,以美国政府的一贯作风,也并不是因为李嘉诚拱手送上港口的行为,就将其作为-好朋友-。

所以,李嘉诚要面对的很有可能是上边不是人的局面,而他也做好了应对之策,为自己的找了退路。

出售港口的消息一出,李嘉诚旗下的四大集团的股价先涨后跌,至今市值损失已经超过千亿港币,再加上已经被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李嘉诚也不得不开始找退路。

目前李嘉诚已经将次子李泽楷旗下的所有产业跟长和集团全面切割,不仅是业务独立还-零股权关联-。

如此紧急,如此干净利落的切割,可见李嘉诚是做好了自己的大船被风浪一下拍碎的准备。

以李嘉诚的手段和资源,只要能保住次子的商业板块,就能借此东山再起。

外界猜测,李嘉诚这次切割运作中,不排除转移资产的可能,利用次子商业集团保住自己的基本盘,尽可能降低自己在这场风波中的损失。

同时,特朗普政府也开始着急了,美国国务院竟然污蔑中方在阻止交易的正常进行!美国政府用胁迫的手段让李嘉诚-在商言商-,中方如何不能审查此次交易的合法性?并且-在商言商-是李嘉诚说的,暂缓签字也是李嘉诚决定的,如何就扯到中方头上了?要知道,李嘉诚此次决定暂缓签约,不一定是受到了压力,而是与贝莱德达成的共识。

不要忘了,贝莱德的资金链因为新加坡的主权基金撤资而出现了巨大缺口,它是需要一定时间来缓冲的。

值得注意的是,4月2日的签约仪式被暂缓,并不意味着交易失败,根据协议,最晚期限是今年7月份,如果到时候还不能签约,这笔交易大概率是要凉了。

这件事一定程度上给中方敲响了警钟,后续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如何在商业行为和非商业因素之间寻求平衡,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