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档综艺节目在网络上话题度极高。为这些综艺贡献"泼天流量"的一个共同原因是:个别嘉宾的表现点燃了很多网友的愤怒之火,把大家看得"血压飙升"。
当娱乐变成"添堵","泼天流量"也会伴随着"漫天差评"。在一档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最新一期节目的弹幕里,一些网友对嘉宾的评论甚至出现了侮辱性很强的字眼,进行人身攻击。有观众"被爽到",也有观众不解:"这是综艺啊,有必要过分'较真'吗?"
综艺情绪从哪里来?
"气死了""他怎么这样""这是我最讨厌的那类人"……曾几何时,"乐趣满满"的综艺节目,让观众"情绪变差"了。
"开始挺看好她的,没想到这么'作',心疼她对象……",聊起最近的"综艺话题王"《再见爱人》第四季,几位年轻受访者的情绪出奇地一致。节目开播一个多月,嘉宾杨子、刘爽、麦琳依次成为网友密集吐槽的对象。尤其到近几期,素人嘉宾麦琳成为网络舆论炮轰的焦点。从"不远千里陪男友追逐梦想""独自照顾两个孩子的节俭妈妈",到"无时无刻不在'作'""永远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的"压迫型爱人",麦琳在节目中的"转变"只经历了两集,也难怪观众情绪激动,直呼"反差太大"。
有人"变脸",有人"躺平"。在《花儿与少年》第六季中,一位近年来主演多部高口碑剧的艺人,在旅途中的一系列"放飞自我"的细节和表达,被指责"自私""情商低",甚至被网友归为有某种人格缺陷,最后发文道歉表示"会反省";而被喷的不只是当下热播综艺,此前参与《亲爱的客栈》《向往的生活》等生活综艺的一些艺人,时隔多年后还会被网友"考古"挖出当年录制节目时的"迷惑行为",并作为质疑该艺人真实素质、人品的"关键证据"。
"有人带节奏,观众有情绪才有热度,越骂越有人看。"曾经"阅综无数"的受访者小晴自从学了心理学,就很少参与综艺话题的讨论。她告诉记者,"综艺情绪"在心理学上可以归为'证实偏差'。"当人确立某种信念或观点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去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小晴说,虽然现在自己还会看综艺,但看到不太能理解的评论时,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硬刚"。"不认可但表示尊重吧,毕竟节目真真假假,谁也说不好。"的确,当综艺节目超越简单的娱乐范畴,就容易变成社会情绪的投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