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不愿对英国人行礼 香港回归才接受学位

2025-10-19 23:17  头条

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近些年,尽管年事已高,身体也愈发不好,杨振宁仍坚持为中国的科研事业竭尽全力。

1922年出生,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后成为中科院院士,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接连起中西方的文化,化作众人心中不朽的传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他最爱的一句诗,来自诗人杜甫。而他的百年人生,亦如诗中描绘那样,坚守初心,教化人心,以传承为毕生事业,向世人展现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十点人物志谨以此篇旧文悼念杨振宁先生。

生逢其时

一段画质不太清晰的黑白影片记录了1957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当时有两张华人面孔出现在镜头里,他们因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两位俊朗的年轻人分别是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李政道。

收到获奖的电报时,杨振宁和李政道并不意外,因为吴健雄用实验证明了他们提出的理论,"那是一个震惊整个物理学界的大消息",得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情。

可当他们站在领奖台后,心里却有说不出的激动。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现场

那一刻,杨振宁为"自己的中国渊源与背景感到骄傲",亦为他"致力于现代科学而骄傲"。杨振宁的父亲、数学家杨武之为两个后辈动容:"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打消了自卑感,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争长短了。"

而在科学的世界里,终于有了能与爱因斯坦、牛顿、狄拉克等伟大的科学家相提并论的华人。

时间回溯,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将1921年和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给了爱因斯坦和狄拉克。

恰好这一年,杨振宁出生了,可谓恰逢其时--20世纪初,相对论已建成,他即将迎来现代物理学研究最好的时代。

杨振宁小时候

然而,杨振宁年少时,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贫苦和家人的离别。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内忧外患、国弱民穷的困扰,战乱纷纷,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救国,一些优秀学生被派往国外学习现代科学,杨武之也在这批留学生之列。

父亲出国时,杨振宁还不满10个月,这一别就是5年。

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独自照顾着这个小家,在杨振宁眼里,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强而又克勤克俭的妇女"。八年抗战时期,她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操劳,是她的毅力支撑着一家人渡过难关。

罗孟华文化程度不高,儿时家里贫穷,父亲经商失败让她早早辍学。因为深知失去学习机会的痛苦,她格外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从杨振宁4岁起,便教他识字,一年多竟学会了三千多字。偶有一次,杨振宁起了玩心,字便写得歪歪扭扭,还错了好几个,母亲生气地罚他重写,直到满意为止。

杨振宁和母亲罗孟华

在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杨振宁慢慢长大。1928年,父亲归国,一年后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数学教授,一家人辗转北上在清华园定居。

往后的8年里,任凭围墙外头动荡,住在清华园里的杨振宁却被保护得很好,经常和发小邓稼先一起玩花样滑冰、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学习更是没有落下。

12岁时,杨振宁便显露了在数学方面的天赋,然而,杨武之却没有"急功近利"地教他几何和微积分,而是请人来教他学《孟子》,十分重视人文科学教育。每当他遇到困难时,父亲也总是告诉他"慢慢来,不要着急"。

杨振宁68岁时提起这些事,依然感激父亲对自己的培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长大,杨振宁这一生都对知识充满了热情,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中。

无问西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走进了最艰苦卓绝的八年。在一片混乱之中,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加上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随着南京沦陷,武汉、长沙岌岌可危,临时大学又几经波折西迁云南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次年春天,杨武之也带着妻儿和少得可怜的家当抵达了昆明,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16岁的杨振宁在父亲的鼓励下,同两万名考生一起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虽然艰苦,杨振宁却单纯地快乐着。

有一次,杨振宁的家未能免于日军的轰炸,在一阵阵炮火中化为灰烬,所幸全家人已经躲到了防空洞里。几天过后,杨振宁带着一把铁锹回去,从一堆废墟里挖出了几本破损的书籍,打开发现还能看,高兴得不得了。

"今天已经很难了解,在那种困苦的岁月里几本书的价值。"杨振宁回忆道。

学生如此,与老师们吃苦求知的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温饱难求,朱自清的身体快速恶化,依然掷地有声:"穷有穷干,苦有苦干,世界那么大,凭自己的身手就打不开一条路?"

在这里,杨振宁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教国文的朱自清、闻一多、王力,教数学的陈省身、华罗庚,还有带他探索物理世界的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西南联大的教学方式,恰如梅贻琦校长所说,"大学中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才得以人才辈出、百家争鸣。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期

这样的学习生活来之不易,为了更加心无旁骛,杨振宁还放弃过自己的初恋。

他喜欢上一位叫张景昭的女孩,心里便一直无法平静下来,但最后还是决定将这份感情放在心里。他默默告诉自己:"和她交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为这会对自己带来烦恼。"

杨振宁没有辜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大三时获得了"穆藕初先生奖学金",当时全国仅有三个名额,这笔奖金也帮助杨振宁一家人捱过了一段困难的日子。不仅如此,杨振宁还帮着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带着他们好好读书。

杨振宁和弟弟妹妹们

1944年的夏天,杨振宁获得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西南联大的6年求学经历,影响着他这一生"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清华大学校歌里写着"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杨振宁也将用一辈子来践行这八个字。

毕业意味着杨振宁即将离开西南联大、离开祖国,因为他也像当年的父亲一样,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尽管心中有万般不舍,但为了追求学术,为了祖国未来的富强,他只能化悲痛为力量。

杨振宁一直记得出国那天,父亲送他时的样子--"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去汽车站的路上,父子俩都很镇定,直到杨振宁上了车,从车窗外看见向他挥手的父亲,不一会儿便被人群淹没。

车子待在原地一个多小时,杨振宁早已和身边的同学们聊起天来。突然,身边一位美国人提醒他看窗外,他才发现父亲还在那里站着,面容焦灼。

杨振宁忍了一早上的泪水,终于决堤。

老友重聚

到了美国后,杨振宁一心求学,但起初并不顺利。

在阿里森实验室,杨振宁发现自己在理论上学得比其他同学都要好,但做起实验来,糟糕得要命。实验室里的加速器常常漏气,同学们两分钟就能找到漏气点,他却要花两个多钟头。

自觉笨手笨脚,杨振宁不禁有些自卑。导师特勒见他写不出博士论文,便引导他换换思路,实验做不成功,就写一写理论文稿吧。杨振宁也察觉到,如果一直钻牛角尖,不懂变通方向,岂不是浪费了这次求学的机会?

后来,杨振宁在理论物理上大有成绩时,朋友调侃他:"这恐怕也是实验物理学的幸运。"

1947年,凌宁、李政道、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

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杨振宁准备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49年暑假,同样在美国留学的邓稼先前来和杨振宁小聚,"一起煮饭、游玩、散步、聊天,重温儿时的情景,探讨学术上的问题。"

而因为个人选择的不同,两位老友再一次见面,竟是1971年。那一年,是杨振宁留学以来第一次回到祖国,并且是以"美籍华人"的身份。

杨振宁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但杨振宁不知道,在他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第二年,邓稼先就被选为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从此隐姓埋名。

邓稼先和杨振宁

当时,他从一些报道中了解到邓稼先参与了中国的核试验工作,还看到有媒体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身在异乡的杨振宁,一直有些话想问邓稼先,却等了近10年才开口。

邓稼先去机场送他返回美国那天,他迟疑许久,告别后又转过身来问道:"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这是真的吗?"

邓稼先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只告诉杨振宁:"你先上飞机吧。"

送走了杨振宁后,邓稼先立马向上级请示,能否将实情告诉杨振宁。很快,杨振宁收到了答复--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见到周总理

杨振宁顿时泪流满面,他问自己,这泪水"是因为中国人自己造原子弹而骄傲?还是因为老朋友邓稼先在里面有重要的贡献?又或是因为很后悔没有回国参加这么重要的工作?"

答案是"三者皆有"。其实,这份复杂的情感,一直困扰着杨振宁。

看见曙光

对于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1964年选择加入美国籍,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

此前,杨振宁几次与家人在日内瓦相聚,杨武之总是主动提起新中国的情形,言语里暗含着对他回国的期望。

但身为父亲,杨武之又私心觉得杨振宁"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回到国内才对家人坦言:"劝你大哥他们在时机成熟时回国来,现在看只能说是时机不成熟吧,这一点恐怕是做不到了,我觉得内疚。"

不能回国的背后,是种种无奈。

他总是想起父亲临终前对自己的教诲,久久无法释怀。"我父亲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杨振宁父亲杨武之

杨振宁希望能用实际行动去弥补心底的亏欠。

上世纪70年代,国家相关部门请杨振宁等人对当时十分重要的高能加速器项目发表意见,很多人都表示赞同。可杨振宁没有人云亦云,他不顾劝阻,直言:"以中国当时的经济实力,要花1亿美元造加速器,一时对国计民生没有任何好处,必须反对。"国内学者们又重新商讨,最终这个计划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成本。

80年代,杨振宁受邀担任了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但直到香港回归后,他才接受了该校的名誉博士学位,"为的就是不向英国学监鞠躬"。

1999年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退休后,杨振宁终于实现了回国定居的愿望。他又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地方清华园,取名为"归根居"。

定居中国后,杨振宁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将世界先进的人才和成果引入国内,亲自投身于大学教育,81岁时还为清华大学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每次上课他都会提前五分钟到教室,从未缺席。

2005年,杨振宁为清华争取的海外资助「陈赛蒙斯楼」落成

2015年,杨振宁恢复了中国国籍,总算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解开了自己多年的心结。

而近几年,杨振宁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从前,甚至不敢离协和医院太远,"一有病,就赶快叫他司机把他送到协和。"翁帆也常常给他煲汤调养身体。

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每天"9点多钟起床,处理一些邮件,中饭后再睡一两个小时午觉,下午四五点钟出现在距离家一公里的清华园科学馆办公室里。"

有一天,杨振宁走在清华的校园里,看着林荫道上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的学子,想起曾经战火纷飞中的西南联大,想起饱受苦难仍追求精神富足的联大师生,感叹道:"这里有千千万万的非常可以造就的人才,如果我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才是我希望能做到的。"

2005年,杨振宁和翁帆在广州

而对祖国,杨振宁同样怀着美好的憧憬:中国人的人均收入将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找回了几千年间的优点,又吸收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优点,成为新的能影响世界的文化。

能说出这样的预言,想必与他为个人文选《曙光集》写下的话有关:"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

如今,杨振宁先生已经离世,但他的科研精神始终影响着万千学子。早些年,他与翁帆聊起家国时,会像讲笑话一样,对她说:"假如将来会这样的话,你不要忘记告诉我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