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导演称揭露不代表仇恨而是唤醒

2025-09-19 15:12  头条

2025年9月18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电影《731》以"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为主题,在北京、哈尔滨同步举行首映礼。导演赵林山在泪水中说出的一句话--"让这部电影堂堂正正走进日本市场",成为舆论焦点。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发行愿景,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历史正义的呐喊。

十一年磨一剑:从史料到光影的淬炼

赵林山与妻子李善玉用11年时间,将731部队的罪证从档案馆的尘封中唤醒。剧组查阅超百万字史料,30余次赴日取证,复原冻伤实验的温度计、毒气室的血指印等细节至"博物馆级精度"。在哈尔滨安达遗址的实景拍摄中,零下30℃的极寒环境让演员姜武、王志文等直面历史温度;青岛影棚1:1搭建的"四方楼"实验室,则以1300余件道具还原了细菌战的疯狂。历史顾问金成民指出:"影片中'健康换取自由'的谎言,正是731部队欺骗3000名受害者的真实话术。"

堂堂正正的底气:真相无需遮掩

面对"是否会激化中日矛盾"的质疑,赵林山回应:"揭露不代表仇恨,而是唤醒。"影片摒弃血腥特写,转而通过孕妇林素贤被注射细菌后的颤抖手指、孩童目睹母亲被解剖时的无声哭喊等隐喻镜头,传递暴力之痛。这种克制叙事,反而让日本右翼势力"电影煽动民族情绪"的指责不攻自破。更值得关注的是,片中所有日本角色均由日籍演员出演,这种"以敌之口述敌之恶"的叙事策略,让历史真相更具穿透力。

日本市场的挑战:一场未完成的正义

赵林山坦言,让《731》进入日本面临三重阻碍:日本系统性删改教材,80%青年不知"马路大"(活体实验受害者代号);发行方对反战题材的谨慎态度;以及右翼势力可能发起的舆论攻击。但首映礼上,95岁抗战老兵戴海山的控诉--"日本鬼子杀光我全家,我成了流浪儿"--通过社交媒体传至日本,引发部分网友反思。影片在北美、欧洲同步上映的决策,亦是为日本市场铺路:当国际社会形成"731真相不可逆"的共识,日本观众将被迫直面历史。

和平的终极目标:从记忆到行动

赵林山将电影定义为"移动的记忆载体"。首映后,年轻观众发起#731观影打卡#,票房收益部分捐赠"寻找细菌战受害者"公益行动;哈尔滨731陈列馆数据显示,观影后青年对"马路大"的认知率从20%跃升至67%。这种"观影-教育-行动"的闭环,印证了导演的初心:"让历史从集体记忆变为集体感受,才能阻止遗忘的蔓延。"

当赵林山在首映礼上哽咽着说"要让影院化作证据的'法庭'"时,他已为电影赋予了超越娱乐的使命。《731》能否堂堂正正走进日本,或许仍需时间验证,但这场用光影对抗遗忘的战斗,早已在人类良知的法庭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