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抗战大剧该有的样子!李乃文分享《归队》印象最深刻台词(7)

2025-08-26 14:25  头条

04、抗战大剧像《归队》这么拍,就对味了

近些年,抗战剧,让一些抗战神剧,败坏了不少口碑。

但看这部《归队》,却怎么看怎么得劲。

凭什么?一个字,真。

首先,是服化道场景真。

全剧透着一股东北大地白山黑水的实拍感。

从开场的林海雪原到东北密林、松林小镇,剧集都还原了当年东北的样子。

剧组在零下 30℃的吉林白山、辽宁等地实景拍摄,演员们在齐腰深的积雪中摸爬滚打,在冰河中拍摄涉水戏,显然没白费。

剧集极注重细节,就连抗联战士的发丝、肤色和牙齿,这些细节都被考虑到,战士们脸上的冻疮、手上的裂口都带着真实的疼。

演员的妆造不是直接糊上去的,而是一层一层的泥,这份用心,观众看得到。

其次,是人物真。

《归队》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扎实的史料依托。

编剧高满堂走访了30多位抗联战士和多位英雄后人,结合一手采访史料,进行了近三年的剧本创作。

要的就是呈现真正的白山黑水间的英雄。

剧中这些抗联战士个个都不是符号,而是会疼、会怕却更会拼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胡军的老山东,宋家腾的福庆,李乃文的汤德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喜怒哀乐,给人感觉看得见、摸得着。

透过故事,观众就像跟着每个角色从东北老林子里走出去,一路走到八棵松,你就能感受到每个人心中的一腔热血,明白是什么让他们奋战到底,在零下几十度的绝境之间,创造一个个抗联传奇。

最后,是方向真。

《归队》没有一味迎合观众,没有流量明星,没有过度商业元素,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队抗联战士群像的刻画中。

整部剧透着编剧高满堂的理念,就是小人物大历史。

整个故事都聚焦在最普通的战士身上,让观众看到,他们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又怎么能到最后,坚持到抗战最后的胜利。

最让我动容的是,这部剧的主创,是真的相信精神信仰这件事。

高满堂是真的相信当年的白山黑水间有这样一群人,"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

他们就是东北抗联。

编剧相信,导演相信,演员相信,这样的抗战剧拍出来,才真实且震撼。

"抗战剧"三个字,意味着自带一份历史的厚重,何况故事主角,是东北抗联的战士。

好在,《归队》对得起这个题材。

"人们的愿望都一样,等到万物生长回家乡"。今天的我们知道,经历十四年抗战,严寒终会散场,白山黑水会迎来春暖花开。

可当年的老山东、福庆他们,无法知道抗战胜利确切的时间,他们心中唯有信仰。

凭着这股信仰,他们在日军的炮火与刺刀下迸发出无畏的抗争精神,在漫长的抗战中展现出如野草般不绝的生命力,所谓"白山黑水铸忠魂,浴血奋战十四年。"

这存在于课本上的十四年,在《归队》中,真真切切地具象化了。

我很喜欢李乃文的一段话:《归队》虽然只是讲述了一个抗联小队的故事,但我透过它,看到了先辈绝不放下的武器、绝不退缩的身躯、绝不弯下的脊梁。

抗战史不是一笔写就的历史,是一代接一代不断接力传递的过程。

感谢《归队》,让我们终于看清了抗联英雄本来的样子。

故事刚开始,好戏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