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越俎代庖,试探欧盟成员国的底线,下台命运可能难以避免。
近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自2028年开始的七年期欧盟预算草案,总金额达到2万亿欧元。这次公布的新预算规模,相较于目前1.2万亿欧元的预算总额,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占欧盟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从现在的1.1%上涨至1.26%。
然而,就在这个预算草案才公布不到几个小时,便遭到了以德国为首的欧盟成员国的否决。
关于这件事情,比较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因为这份草案,欧盟各大成员国竟然开始批评冯德莱恩"极度集权"。
比如有欧盟成员国高级外交官表示:冯德莱恩团队在准备这份草案的时候严格保密,有的欧盟委员甚至只需要听汇报以及盖章,根本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透过上述信息不难看出,欧盟成员国对冯德莱恩的不满正在加剧,同时也折射了欧盟内部的分歧,不仅没有因为外部压力减少,反而变得更大。
冯德莱恩团队大幅增加欧盟预算,或许也是着眼于欧盟长期发展需求,针对当前欧盟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国防安全自主性差,经济竞争力不强等等,加大在这些领域的资金投入,推动欧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冯德莱恩的想法或许没错,但她制定该草案时采取的"极度集权"领导方式,表明欧盟委员会有试图通过技术官僚手段,扩张自身权力的倾向。
这种将欧盟决策权完全集中于布鲁塞尔的做法,摆明了就是对欧盟成员国的越俎代庖,直接破坏了"全体一致"的基本原则,实质上构成了对成员国主权让渡底线的试探性突破。很显然,这是欧盟成员国无法接受的。
本质上讲,欧盟是一个超国家组织,各成员国也的确让渡了部分国家主权,但这是一种有限的让渡,各成员国仍然有很强的主权独立性。
欧盟委员会说到底只是欧盟的一个"管家",或者说是欧盟成员国集体意志的"传递者",大概就像是一个公司董事会聘请的"经理人"类似。
结果欧盟委员会作为一个"管家",反而开始有了凌驾于欧盟成员国之上的野心,或者说想要反客为主,这无疑会遭到欧盟成员国的一致反对。
此前,部分欧盟议员提议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起了不信任投票,这充分表明了欧盟成员国对冯德莱恩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已经开始不满了。
尽管最终冯德莱恩躲过了一劫,通过了不信任投票。
但此次以德国为首的欧盟成员国明确拒绝新预算草案,并由此对欧盟委员会产生了新的不满,再次说明:冯德莱恩躲得了初一,但很可能躲不过十五。
当然,这件事说到底还是体现出了欧盟内部日益加剧的分歧。
欧盟成员国反对这份开支大幅增加的新预算草案,大概率并不是因为预算总额本身,真的高到完全不可接受。
关键是因为不公平,通俗点说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对于德国而言,由于他们的经济实力最强,本来他们出的钱就多,此次预算案的金额凭空又多出了8000亿欧元,自然分摊到他们头上的"份子钱"就会更多,但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他们对此肯定会不满意。
这件事说到底,还是因为欧盟目前经济实力本身就不够强劲,又面临特朗普关税战的冲击,俄乌冲突停火更是遥遥无期,多种不确定性叠加,大家对未来日子的预期并不乐观。
在此背景下,各成员国的普遍想法是"能省则省",尽量压缩国内财政开支。相对应地,大家也希望在欧盟未来的预算中尽量减少分摊。
结果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新预算案,不仅大幅增加了额度,而且还闹出"极度集权"的幺蛾子,那么自然就会出现关于"谁付出更多、谁获益更少"的争议。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外部的重重压力下,欧盟不仅没有因此表现的更加团结,内部的分裂反而加剧了。
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尽快得到遏制,最终真有可能会落到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地步。
当然,欧盟沦落到今天这种窘境,冯德莱恩这些亲美政客,绝对是"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