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智能手机变得普遍之后,家长们也由一开始的不熟悉转变成轻车熟路,对手机的一些功能了如指掌,比如网上购物,刷短视频,看直播带货......
学生和家长也多了个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尤其大学生和家长,游子在外,做家长的肯定要多多交流嘘寒问暖。纵使如此,家长们似乎并未冲在网络的"风口浪尖"上。
与家长的表情包对话,家长"指鹿为马",学生:这是亲爸妈吗
有个同学发了个可爱的狗头托下巴咬手指表情,然后礼貌的请家长报销一下自己的电话费。这位同学只要个话费,没要生活费,家教一定很严,她真的我哭死。
而作为家长的父亲这边,看到表情包后,把金毛当做孩子,让她别把手放嘴里不卫生。父亲绝对是故意的,不过说明这位家长很懂得教育学生幽默,也不知道后来给没给这个同学报销。
这位家长则是更加离谱,学生给家长发了一个教室里的人都回头看的表情,只不过把每个人的头换成了宋民国同学,调皮又魔性。
女同学本来想调皮一下的,在家长面前嘚瑟一下,结果家长用三个字就把她整不会了,"你同学",学生懵了,问号扣起来,当她打出问号的时候不是她有问题,而是她觉得你有问题,"什么我同学",家长甚至也回了个同样的表情包,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用魔法打败魔法"吧。
当然,也有的家长眼神不太好,或者说是表情包面部识别模糊,真的让家长认成了自己的孩子。一个穿着奥特曼衣服的皮套人,双手插兜,下面三个字"看热闹",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经常会看到这个表情包,适用范围很广。
不过给家长发这个还需谨慎,他们甚至会以为表情包就是你本人,"怎么又戴个面具呢?真是不好看",学生立即辩解这并不是她,不理解为啥家长会看成是自己。三句话用了七个感叹号表示震惊,结果家长那边淡淡地问了句"难道不是你吗"。这位同学你还好吗?
同学们在学校里跟好友互相发的表情,到了家长这就显得十分有趣,看来学校的语文教育让不少同学学会了如何去"阅读理解",家长在这方面可吃了亏了。
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凭什么家长脑回路这么大,整不会了
有时候我们发的一些表情并不代表很多含义,有点类似高级版的颜文字,甚至没有意义,就是发着玩的,但在家长看来,那真是"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有时候同学们遇到一个心水的表情会在一段时间内和同学频繁的使用,或者觉得可爱,或者觉得搞笑,往往俏皮又带着可爱,三句一个表情,是聊天的利器。
这位女同学给家长发可爱小女孩皱眉的表情,仿佛在跟家长撒娇,小眼神令人忍俊不禁,不料家长却说"你真讨厌老让这小孩瞪我",这可真是天大的委屈啊。
大学生难免会向家长索要生活费,随着年龄的增加,知道赚钱的不易,就不敢理直气壮的张口,表情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当你需要管家长要生活费时,只需要发送个"爸爸你看"的表情,构图简单,表达直白,别人可以清楚的看到你的窘迫。这时候,你的爸爸就会--问你这是蝙蝠吗......到底怎样才会把钱包看成蝙蝠啊,计划失败,看来还是得开口要。
大学生要和家长多交流,他们也许不再年轻,未必无法适应新事物
表情包在同学之间或许用起来得心应手,但是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尚感新奇,这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要嫌弃家长,应该对他们多一点耐心,毕竟他们也是手把手一点一点教会我们做事的。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个老师,陪伴同学们成长,教会同学们如何做一个懂礼貌用心交流的孩子,他们可能没受到很高的文化教育,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他们努力让我们接受优质的教育。
误解表情包的背后,突出了家长可能不再是那个年轻的青年人,人到中年难免瞻前顾后,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新潮文化。我相信大学生们只要多一些交流,慢慢地,家长自然会为了跟上你的步伐,用心去学习学生们的交流方式,表情包沟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