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光市,白麦价格在4周内猛涨17.12%,一斤小麦从1.11元涨到1.30元,仿佛坐上了火箭,但这股涨势能持续多久?
这几天,小麦市场就像坐上了火箭,价格一路飙升,让人直呼"涨冒烟了"!朋友圈里,种粮的、收粮的、卖粮的,个个都在讨论小麦价格。
这不,刚过去的这个月,安徽明亮的白麦价格就从1.11元一斤蹿到了1.30元,整整涨了17.12%,这速度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01 涨势如虹,小麦市场异常火爆
最近,小麦市场仿佛驶入了快车道,价格节节攀升。
在安徽省明光市,白麦价格今日已达1.30元/斤,相比四周前的1.11元/斤,涨幅高达17.12%。
这样的快速上涨,在往常的粮食市场并不多见。
一位在河南从事粮食收购二十多年的老贸易商感慨:"我干这行这么多年,除了2008年那波行情,还真没见过这么猛的涨势。"
不仅安徽,全国多个小麦主产区的价格都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河南等地近一周面粉企业小麦收购价每斤普遍上涨5厘到1分,回升至1.22元/斤至1.23元/斤。
不少加工企业为完成收购计划,开启24小时不间断卸粮模式。

市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02 多方推动,价格攀升原因复杂
小麦价格的这波上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支持是首要因素。小麦最低收购价已实现 "五连涨" ,从2020年的1.12元/斤稳步上涨至如今的1.19元/斤。
这一政策通过价格杠杆最大限度保障了种粮农民的收益。
市场供需变化是另一大因素。随着气温下降,面粉消费进入传统旺季,加工企业开机率提升,食用需求稳步增长。
同时,华北地区新季玉米质量不佳,霉变问题导致其饲用价值下降,饲料企业积极采购小麦作为替代。
市场心理也在推波助澜。贸易商因库存成本高企,普遍存在惜售挺价心理,导致市场流通粮源偏紧。
而近期中储粮等各级拍卖整体成交良好,甚至出现100%成交率和溢价成交的情况,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看涨预期。

03 全球背景,丰产下的国内独秀
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小麦价格的上涨显得尤为特殊。
国际谷物理事会(IGC)最新月报显示,2025/26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期上调800万吨,达到创纪录的8.27亿吨。
美国、欧盟、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产量均有上调。
同时,全球谷物库存预计将增至三年来的最高水平6.18亿吨。
与此相应,国际小麦价格却跌至五年来的新低。
这一国际背景,使得我国小麦市场的"独立行情"格外引人注目。

04 风险暗藏,暴涨背后有隐忧
小麦价格的持续上涨,表面上看是市场繁荣的表现,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风险。
国内小麦市场供需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根据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分析,2025/26年度我国小麦仍呈现产大于需格局,年度结余约1200万吨。
这意味着,市场并不缺小麦。
政策调控的可能性像一把悬在市场头上的利剑。有传言称临储拍卖或将于11月份重启,如果大量储备小麦投放市场,必将抑制价格。
另外,随着天晴后基层上量增多,贸易商恐高抛粮意愿增强,可能引发价格回调。
同时,面粉补库收尾、需求未实质改善,粉企采购意愿降温,难以支撑价格持续上涨。
最重要的是,东北玉米上市后,小麦饲用替代优势将缩窄,支撑小麦价格的一大因素将被削弱。

05 未来走势,短期偏强长期承压
综合各方因素,小麦市场未来走势已初见端倪。
短期内,小麦价格可能维持震荡偏强运行态势。
市场情绪的持续升温,加上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将为价格提供一定支撑。
但大幅上涨的空间有限。
全球小麦丰产的背景、国内产大于需的格局以及政策调控的可能性,都制约着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对于贸易商和种植户而言,理性看待市场波动,把握售粮时机,比盲目追涨更为明智。
没有长期持粮计划的贸易商可以考虑逢涨走货,同时密切关注新季玉米价格走势和政策动向。
市场如潮水,有涨必有落。面对当前小麦价格的异常上涨,无论是贸易商还是种植户,都需要保持一份清醒。价格的高点,也许正是风险的高点。

随着东北新产季玉米的持续上量,以及可能到来的政策调控,小麦市场这波"涨冒烟"行情,恐怕离熄火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