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不一般,10年一遇最早入梅?哪天入梅?今夏雨水多吗?

2025-05-26 09:19  头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每年6月,江南地区,都会迎来一段特殊的时期--梅雨季节。

今年,6月6号便早早入梅,相较近十年平均入梅时间大幅提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那句农谚:"早入梅,雨不愁,晚入梅,晒死牛",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今夏降雨情况的诸多猜测。

入梅时间的确定,在传统上遵循"芒种逢丙入梅"的规则。今年芒种在6月5号,当天为乙巳日,6月6号是丙午日,所以今年6月6号入梅。

这一日期,比近十年平均入梅时间,早了约4天,是11年以来最早入梅的年份 ,江苏、上海、安徽等地,预计6月中旬陆续入梅,浙江甚至可能更早,6月9日左右就入梅。

"早入梅,雨不愁;晚入梅,晒死牛"这句农谚,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得出的经验总结。早入梅意味着,暖湿气流提早北上,降雨时间提前,整个梅雨期拉长,雨水充沛,农作物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滋养,农民不必为庄稼缺水发愁;

而晚入梅则表示,梅雨季开始得晚,降雨时间短,雨水稀少,天气炎热干旱,甚至连耕牛都可能因高温酷暑,而吃不消。

回顾历史,不同年份的入梅时间,确实带来了不同的天气状况。2018年入梅时间较早,6月15日入梅,比常年偏早一周左右,整个梅雨季持续了长达39天。

那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频繁,累计雨量较常年偏多三至七成,江河湖泊水位上升明显,农作物茁壮成长 。

而2020年入梅时间较晚,6月15日正式入梅,比常年偏晚10天左右,当年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旱情,江河湖库水位偏低,部分地区农作物受旱,百姓生活用水也受到影响。

从现代气象学角度来看,入梅时间的早晚与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入梅时间提前或者推迟。

今年早入梅,或许正是副热带高压的某些异常活动所致。而且,根据国家气候中心2025夏季气候预测,今年夏季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旱涝并重,东部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

海河流域、黄河流域中下游、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程多,将有较重汛情 。虽然这并非专门针对梅雨区域的数据,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今年夏季降水整体偏多的大趋势。

不过,尽管早入梅,有更大可能带来更多降雨,但天气变化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都可能改变降雨格局。

就像去年,厄尔尼诺现象打乱了降水分布,导致一些地方洪涝严重,而另一些地方则干旱少雨。所以,即便今年早入梅,也不能绝对地判定今夏降雨就一定会多。

今年6月6号早入梅,按照农谚和过往经验,以及当前的气象趋势分析,今夏降雨偏多的可能性较大。但在全球气候复杂多变的今天,天气预测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无论是农民朋友安排农事活动,还是我们日常的生活出行,都应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最新预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以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