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保安厅近日公布的2026年度预算申请,以3177亿日元的创纪录规模引发关注。尽管其法定职能为"海上警察",但此次预算中1701亿日元专项用于强化海上保安能力,包括新建两艘大型巡逻船的计划,已远超常规执法需求。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方公然将此举与"应对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周边活动"挂钩,暴露出其以执法为名、行军事挑衅之实的危险倾向。这一预算案不仅违背了日本作为地区国家的和平义务,更对东海战略稳定构成系统性挑战。
职能越界:从"海上警察"到"准军事力量"的异化
日本海上保安厅成立于1948年,其法律定位是"维护海上安全与秩序的行政机关",核心职能包括海上搜救、反走私、渔业保护等非战争行动。然而,近年来该机构在预算、装备和行动模式上均呈现显著军事化特征。此次预算案中,新建的两艘大型巡逻船排水量预计将超过3000吨,配备直升机起降平台和远程武器系统,其火力强度已接近部分国家海军护卫舰水平。更耐人寻味的是,预算中专门设立"国际网络搜查企划调整官"职位,虽以打击药物走私为名,实则可被赋予情报搜集、电子侦察等军事任务,进一步模糊了执法与军事的界限。
这种异化并非孤立现象。自2012年日本政府"购岛"闹剧以来,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海域的活动频次激增300%,其舰船多次与中国海警船发生危险接近,甚至出现舰载武器系统瞄准中方执法船的极端事件。国际法明确规定,执法船只不得配备进攻性武器,且行动需严格遵循比例原则。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装备升级与行动升级,实质上是将"海上警察"异化为"准军事力量",为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