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大战提醒中国:收台之战不能靠导弹洗地

2024-09-23 10:14  头条

战争的阴云总是不期而至,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成为越南战争之后全球规模最大的热战。俄罗斯称之为"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亦未宣战,但战火已燃,局势紧张。正如俗语所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场远离我们的战争,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连锁反应。人们开始思考,现代战争的形态究竟如何?导弹,这一传统战争中的"杀手锏",是否还拥有昔日的威力?俄乌冲突,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导弹并非万能

俄乌冲突中,导弹的角色备受瞩目。俄罗斯,作为导弹大国,拥有庞大的导弹储备和生产能力,其在战争中对导弹的依赖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导弹的局限性逐渐暴露。据外媒报道,俄军在战争初期就使用了160多枚导弹,试图通过"斩首"行动迅速结束战斗,但效果并不理想。尽管俄军在苏洛维金担任总指挥期间发射了超过2000枚导弹,试图瘫痪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但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却让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未能完全实现。

导弹的破坏力受到地形、建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导弹洗地"的战术变得不切实际。此外,导弹的精度问题也成为其在现代战争中的软肋。据国外专家统计,超过300公里射程的导弹偏差度通常不可控制,即使是乌克兰使用的美英导弹,在对抗俄罗斯目标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

防空系统的干扰更是让导弹的威力大打折扣。自2023年7月以来,俄罗斯导弹的被拦截率居高不下,乌克兰方面甚至声称有70%的导弹在夜间发射时被拦截。西方媒体的跟踪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美国武器对俄罗斯非高超音速导弹的拦截准确度令人震惊。

在台海局势的敏感阶段,中国是否能够依靠导弹来应对"紧急情况"?俄乌冲突的经验告诉我们,导弹并非万能,单纯的"导弹平息一切"的心态是不可取的。导弹在对抗现代城市化地区的战役中,效果并不理想。从海湾战争的结果来看,导弹更多地适用于"降维打击",即在对抗军事实力较弱的国家时发挥作用。然而,面对早有准备且实力不容小觑的敌人,导弹的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宝贵的

俄乌冲突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它告诉我们,战争不是简单的武器较量,而是一场涉及战略、战术、技术、心理等多方面的全面对抗。导弹,作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其作用不容忽视,但也不应被神化。在台海局势的敏感时刻,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准备,不仅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要有智慧和策略。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宝贵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更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以合作的姿态促进地区稳定。让我们共同期待,通过智慧和努力,能够将战争的阴影驱散,迎来一个和平、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