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歼-35量产线在央视镜头前毫无遮掩地亮相,多架"绿皮"原型机与涂装完成的整机并列沈飞厂房,中国航空工业用这种"不经意"的方式宣告全球五代机格局的重新洗牌。从今天开始,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能同时量产两款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
歼-20重型制空战机与歼-35多用途舰载机并行生产,年产能突破150架,直接碾压美国F-35单一型号140架的年产量,更让俄罗斯年产量不足20架的苏-57和欧洲尚在PPT阶段的六代机项目相形见绌。
歼-35的量产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成熟。这款脱胎自2009年FC-31"鹘鹰"项目的舰载机,历经十余年迭代,最终在2024年完成辽宁舰滑跃起降和福建舰电磁弹射测试,实现"全航母通用"。其技术参数已形成对美制F-35C的反超:最大起飞重量30.8吨,未来换装涡扇-19后达35吨,作战半径1350公里,雷达反射面积仅0.01平方米,优于F-35C的0.03平方米。双发设计带来的安全冗余性,让单发F-35C的"发动机故障即坠毁"风险显得格外刺眼。
生产体系的升级是量产背后的关键。沈飞新建的脉动生产线实现歼-35、歼-15T、歼-16多型号共线生产,3D打印技术将钛合金主承力框等复杂构件一体成型,零件数量减少70%,故障率下降45%。全国230家供应商组成的产业联盟,使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100%,彻底摆脱进口依赖。反观F-35,跨国供应链导致工艺标准混乱,五角大楼承认其存在超800项软硬件缺陷,甚至被迫放缓采购转投F-15EX。
出口市场的突破更让美国焦虑。巴基斯坦2025年签署首批6架歼-35AE订单,中国提供"雷达-导弹-维护"全套解决方案,与F-35的"阉割版出口"模式形成反差。单价仅6500万美元,只有F-35的80%。其性价比优势,足以吸引沙特、阿联酋暂停F-35谈判转投考察。美国务院虽紧急放宽对阿联酋出口限制,却被回怼"先修好F-35的供氧系统"。
作战体系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歼-35舰载型与福建舰电磁弹射器适配度达98%,弹射起降成功率超95%,而美军F-35C在福特号上平均每7次弹射就有1次报错。在西北靶场演习中,歼-20负责500公里外目标指示,歼-35抵近投掷精确制导炸弹,打击效率提升300%,这种"高低搭配"模式让F-22与F-35因数据链不兼容导致的"互相锁定"尴尬更加凸显。
全球防务观察家已开始调整评估框架。美国国会紧急讨论是否重启2011年关闭的F-22生产线,但当年拆除产线的承包商早转行去造游艇。北约报告预测2026年中国五代机总数将超800架,成为全球最大规模。而埃及防长参观沈飞时盯着发动机尾喷口研究半小时后,憋出的那句"能砍价吗?",或许比任何战略分析更能说明规则改写者的到来。当美国还在为F-35升级经费扯皮时,中国两条五代机生产线正以工业体系的绝对效率,为六代机的竞争提前清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