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之末,拜登政府再次挥舞起"小院高墙"的对华科技围堵大棒--当地时间12月2日,美国政府发布新一轮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存储芯片等产品的对华出口管制,还将140家中国公司列入所谓"实体清单"。12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方已就美国再次更新半导体出口管制规则、制裁中国企业、恶意打压中国科技进步提出严正交涉。
漫画:美国的"小院高墙"最终将作茧自缚。(环球时报)
"小院高墙"是拜登政府延续以往几届美国政府对华科技遏制方针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战略。它的目的是阻遏中国在美国认为关键的技术领域的发展,维护美国的绝对技术优势。然而,不管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内政治或是对华竞争的角度来看,"小院高墙"战略都有许多错误的预设假定和内在冲突,导致它注定会是一个失败的策略。
1/ 对华技术遏制由来已久
作为对华经济和技术施压的重要载体,美国联盟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从殖民地时期到一战爆发是美国联盟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直到二战才真正形成遍布世界的联盟体系,二战后美国联盟体系历史演变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冷战时期是美国现代联盟体系的全面组建和发展时期,借助二战中美国积累的权力与威望,形成了以对抗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目标的联盟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49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确立了高技术封锁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如动态化的管控清单、一致同意原则等。1952年,巴统设立了管制水平更为严格的"中国委员会"。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科技水平提升以及西方国家市场变化,巴统管制范围逐渐缩减。加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巴统于1994年正式解散。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制裁从未停止。
冷战后,美国为延续其全球霸权,对联盟战略作出调整,使得联盟从以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为目标转变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工具。1996年,美国联合欧日韩等33个国家签署瓦森纳协定,精准遏制相关敏感物项和技术的扩散,阻止全球先进技术落入成员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协定共有42个参与国,无论从成员国构成还是机制的实际运行上看,明显存在着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倾向,而快速崛起的中国成为其核心封锁对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瓦森纳协定不断修订针对中国高新技术的出口管制范围,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
2018年美国宣布进入大国竞争时代,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拜登政府强调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最严峻的竞争者",提出"小院高墙"战略,从全面脱钩转向精准脱钩,从"全面竞争与对抗"转向长期持续的"精准对抗与精准合作"。这一战略更加凸显精准打击、政府支持、重视安全和依托盟友等特征。拜登政府还形成了多种美式小多边,如五眼联盟、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等,并在半导体领域组建"芯片四方联盟",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
2/ 什么是所谓"小院高墙"?
据悉,"小院高墙"的说法最早源自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当时奥巴马政府正推进以"重返亚太"为名的美国战略调整。在时任国防部高级官员的阿什顿·卡特、罗伯特·沃克等人的推动下,美方提出将与中国的科技竞争置于美国安全战略的核心。2016年,国防部的创新小组在卡特等人的授意下,对中国对美国的科技投资进行调查,形成了《中国技术转移战略》的报告,其中建议通过改革出口管制和外国投资安全审查制度来加强对华技术限制。这份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国会以及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实施"技术冷战"。随即在2018年,美国全面更新了出口管制和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法律,全面收紧了技术管制体系。
"小院高墙"日渐成为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进行辩护的认知战、舆论战工具,想让中国接受美国的遏制。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不断把"小院"的"高墙"越筑越高,意图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势头。继出口管制、金融制裁、高额关税、对内投资审查之后,美国政府进一步果断采取行动,将美国对外投资纳入监管和控制之下。
为确保美国打赢对华科技战,拜登政府不断大力推行"小院高墙"政策,让这堵意在围困中国科技发展的"墙"越筑越高。美国财政部于2023年10月发布最终规则,限制美国在部分技术领域的对华投资。尽管用词模糊,但也不难看出,该行政令是为中国"量身定制"。
今年9月26日,美国国务院联合欧盟、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发布《全球数字化时代关于海底电缆安全与韧性的联合声明》,称当前海底电缆领域存在针对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风险",将采取包括支持所谓"所有权、伙伴关系、公司结构透明的海缆供应商",防范"高风险供应商"等措施。全球海底电缆市场"四强"中除中国之外的美、法、日三国都在联署方之列,美国在海缆领域构筑"小院高墙",企图将中国企业排挤出全球海缆供应链的用心昭然若揭。
观察人士表示,明年1月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美国都不太可能短期内改变对华采取"小院城墙"的政策;毕竟,遏制中国科技进步已成为美国两党共识,也成为美国地缘政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拼凑封闭排他"小圈子"
不提中国,却处处直指中国,以遏制中国为先。如此欲盖弥彰的做法,正是美国近年来大搞"小院高墙"在中国周边拉帮结派拼凑封闭排他"小圈子"的一个缩影。
分析人士认为,不管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内政治或是对华竞争的角度来看,"小院高墙"战略都有许多错误的预设假定和内在冲突,导致它注定会是一个失败的策略。
10月13日,美国"治国方略"网站发表文章称,美国政治精英面对中国的挑战感到恐慌,正逐步全面切断与中国先进行业的联系。每一项新的排华措施都会进一步分裂全球经济。这种做法不仅会使美国在大国集团政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很可能会严重损害美国企业的长期全球竞争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杰出研究员马凯硕近日更是在采访中发出两连问:美国的目的是阻止中国经济增长吗?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美国的目的是孤立中国吗?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同美国相比,中国与更多国家保持更具实质性的联系,尤其是在贸易关系方面。这是保护中国免受美国任何遏制政策影响的最佳方式。他认为,所谓"小院高墙"战略妄图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划定一条条明确的红线,这侵犯了中国的技术主权,也是任何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都不能接受的。
美与西方盟友利益诉求不均衡掣肘联盟凝聚力。其一,美国与盟友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分歧。美国基于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将中国视为"首要竞争对手",奉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遏制中国发展。而欧盟基于战略自主考量,综合考虑中国的经济、政治、文明以及多边主义等方面,并不将中国崛起视为生存的威胁,在对华经贸、安全等领域与美国存在利益分歧。2023年6月,欧盟发布首份经济安全战略文件《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将以对华"去风险"区分美国对华"脱钩"论调。而日本和韩国更可能在中美间权衡利弊,采取两面下注策略。
其二,美国与盟友之间由于实力相差大,美国建立了绝对的"威权式"联盟,其他国家依赖并追随美国。这种等级制关系导致盟国在安全、国防和经济合作方面对美国需求远大于美国对它们的需求,只能被动接受美国强硬要求。美国将联盟体系视为维护霸权的工具,要求盟国服从其意志,甚至在盟国带来威胁时采取制裁措施。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日本"经济奇迹"产生"权力转移"的恐慌情绪,实施"敲打日本"策略。2022年8月,美国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引发了美欧绿色产业补贴的争论。这些制裁措施损害了联盟体系的凝聚力,难以实现对华技术围堵目标。
其三,"小院高墙"忽略了国内政治压力。在美国政治极化的大背景下,两党都有冲动不断地扩大对华技术限制。为了表现得比对方更加强硬,两党的政客都会推动"院子"的扩大以及"墙"的加高。"小院高墙"与美国政府维护其主导地位的战略也有着内在的矛盾。在中国科技发展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美国为了能够维持其技术主导权,只能不断地开辟新战场,"小院"也因此不得不变成"大院"。
4/ 低估中国科技发展能力
此外,美与盟友的政府与企业之间利益诉求存在错位。首先,美国及其盟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特点是"大市场、小政府",政府决策地位处于私人企业的主导地位之下。与各项利益集团相比,非商业集团通常占据次要或从属位置,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需要考虑商业集团的利得情况,企业具有强大的自主权,不一定严格按照政府制定的政策执行。
其次,政府与企业利益诉求不同。当美国政府政策损害企业利益时,这些企业将会利用各项资源限制政府对其的伤害,甚至公开批评或采取抵制措施。随着大国竞争加剧,美国政府将安全逻辑置于经济逻辑之上,如发布半导体禁令,虽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由,实则损害了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规则,引发企业不满。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就曾发布声明希望政府审慎考虑对华芯片出口限制,这一举措会削弱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
最后,"小院高墙"假定中国不能实现技术突破,美国的"高墙"能够困住中国科技发展的脚步,成为中国科技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它低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能力,反映了流行于西方世界所谓"中国不会也不能创新"的刻板印象。这些话术在中国的技术突破中不断被打破。工程技术的发展不只有一条路径,西方现有的路径也未必是最优的路径,中国完全可以在美国的"高墙"之外实现技术突围。许多拥有垄断地位的技术并非完全由于工程和技术困难,而是缺乏市场,而"小院高墙"正在不断地给后来者创造出新的市场机会。
5/ 中方采用积极应对策略
总的来看,尽管美国不断强化对华联盟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负面影响,但中国可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第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增强市场吸引力。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深,对中国市场的黏性越强,联盟体系对中国的技术遏制战略越难以实现。为增强市场吸引力,中国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强调此点。一方面,需完善相关制度性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与科学谋划,着重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创新政策工具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市场的规模优势,引导资本流向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在全球技术竞争中抢占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第二,保持战略定力做好应对最严格技术封锁的各项准备。中国需秉持长远的战略视野来审视双边关系,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加强中美对话交流,找寻中美合作的平衡点,尤其是推进与美国企业间的务实合作,避免走向全面对抗。另外,中国也要未雨绸缪,为应对美国联盟对华技术封锁制定详尽策略,包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破美国"脱钩",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渠道。
第三,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强化发展共同体建设。一方面,加强与美国盟友间的经贸合作掣肘美国联盟对华围堵。另一方面,深化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战略关系,巧妙化解传统地缘政治冲突和零和博弈思维的结盟策略,打破美国派系的"小圈子"。
当前,国际局势充满变数,中国需密切追踪美西方调整变动,做好长期准备应对技术遏制,对内推进市场化改革,优化创新政策;对外保持战略定力,推进高水平开放和区域合作。
6/ "小院高墙"最终困住谁?
尽管美国近年来在不断鼓动与中国的所谓"脱钩",中国却不受到上述举措的干扰。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开始面临美国推行的"逆全球化"进程,更加需要以新的"开放"手段,突破外部的"小院高墙"限制。这是因为高技术外资具有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是中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渠道。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下,中国坚持开放政策,包括采取"单边开放"的手段,以分化瓦解针对中国的打压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争取新的有利环境。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工作与努力,中国奉行的扩大开放政策正在获得全球范围的广泛赞赏与支持。日前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便吸引了包括数十家外企高管在内的110多位外方代表参会。仅从半导体领域来看,就包括美光科技总裁、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博通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陈福阳,SK海力士社长、首席执行官郭鲁正,超威半导体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苏姿丰,新思科技总裁、首席执行官盖思新,高通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安蒙等,几乎是"半壁江山"聚集北京。
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面临美国政府的多方限制,但这些跨国的大型科技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有意愿继续维持、扩大在华的研发、投资、创新与合作。"小院高墙"战略内在的矛盾也表明,这不过是霸权国的画地为牢,而高耸的墙和狭窄的圈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恰好展示了它的未来,它将成为一个深井,困住虚妄的霸权。一个最初为了减少美国的技术限制,增强美国与世界的技术流动的战略,却日益成为美国政府加强技术管制的指导。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乏吊诡之处。
任何地区倡议都要顺应地区大势,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拼凑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损害地区国家的互信与合作,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繁荣的世界大势背道而驰,注定走不远、更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