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拆录取通知发现夹带他人通知书

2025-08-01 10:12  头条

湖南怀化,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爆料,拆录取通知发现夹带他人通知书,发现异常情况之后,多次联系学校招生老师,校方回应:不会影响上学,疏忽错漏造成,会立即补发!网友纷纷留言:校方回复够绝!如果这个同学不给湖师联系,那么被夹带的学生不是永不知道自己被录取?

去金羊网报道称,2025年高考普通本科批录取工作已进入尾声,湖南省怀化市的陈同学喜获湖北师范大学录取,不要在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却发现了异常情况。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7月30日,她在拆封湖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发现里面夹带另一名学生的通知书。她担心对方因此错过入学通知,立即多次与校方招生办联系。

对此,相关事情引发了关注,7月31日,湖北师范大学校办工作人员表示,录取通知书只是以纸质形式通知学生,不影响学生入学,错寄可能是招生办的人发放时疏忽错漏,发现就会立即补发。

评论区中,马上有ip号显示江苏的网友在线爆料:30多年前,我录取到扬州师范学校,我同学本应该录取南京林业大学,可是一直没收到通知书,过了9月了,我同学去南京林业大学去询问,后来竟然发现他的通知书在招生办老师的抽屉里,没办法,已经开学蛮久了,后来我同学保留了一年入学资格,第二年去上的大学。

也有不少网友指出:学校太不负责任,孩子人生最大的事情和命运就在这纸上,可学校没有当回事,如果这位同学不联系学校,不就是错过上学的机会了?

有少数网友分析:一次招生上千人,招生办老师就十几个,发放通知书也就几个人,有时疏忽了很正常。不要什么事情都扩大化。

更多的网友呼吁:可以说管理上还是严重混乱,通知书可以夹在一起吗?稍微认真一点点就不会有这样的错误!这事对学校来说,无所谓,对考生来说,耽误一辈子,你的失误,会改变他的人生!

那么,从法律层面来讲,到底该怎么看呢?

一、通知书错发已涉嫌程序违法,学校有推卸不了的法律责任!

首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2020年高校录取通知书寄递工作的通知》第3条规定,邮政企业要严格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投递签收流程,原则上坚持"本人当面签收",不得投递至智能快件箱(信包箱)、代投自提点、物业或收发室等。

对寄至农村地区或交通不便边远地区的录取通知书,邮政企业不得积压延误,不得做转投处理,要采取特殊措施,确保及时、精准送达。

也就是说,根据教育部与邮政总局联合规定 ,录取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循"本人当面签收"原则。这个案例的特殊性在于:错误并非发生在投递环节,而是学校封装阶段。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第十条第九项规定,招生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单位应当立即责令暂停其负责的招生工作,由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或者其他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九)其他影响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行为。

因此,在这起事件中,学校将学生的录取通知书错误夹带了,可不是简单的疏忽大意, 这种张冠李戴的行为已构成"其他影响招生公平、公正的行为"。

现实中,招生人员封装千份文件时确实可能手误。但法律不会因工作量大就减免责任--就像快递员不能因为包裹多就乱送快递,医院不能因为产妇多就抱错孩子。

就像评论区很多网友强调的,每个通知书背后都是考生的人生转折点,一个装订错误可能导致:被夹带考生错过入学机会(如网友30年前的案例)

陈同学个人隐私泄露风险、衍生出冒名顶替等重大隐患

二、"不影响入学"的回应暴露了管理漏洞。校方轻描淡写的回应更危险!

首先,按照上述《招生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发现违规行为应当立即暂停涉事人员工作,并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

但从现有信息看:学校只是承认有疏忽,而且强调不会影响录取。但学校未解释错误发生的具体环节,未公布涉事工作人员处理方案。未说明如何补救被耽误考生权益

也就是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态度可能触发《办法》第十条第七项"索取或收受财物影响公正履职"的怀疑--虽然当前无证据,但管理混乱极易滋生腐败空间。

三、考生要掌握这些救命操作?接下来该怎么样合理维权?

首先,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1191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同时,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请立刻"三固定三报告":

第一步,固定证据:全程录制拆封视频,保存错发文件、快递单号

第二步,双重报告:12小时内同步通知当地教育局(电话12391)和省级招办

第三步,索赔准备:保留交通费、误工费等票据,毕业前未妥善解决的可提起民事诉讼

最后,值得警惕的是,有16.3%的录取纠纷因证据不足败诉(中国裁判文书网2023数据)。

曾有考生因随手丢弃错误信封,错失维权关键证据。记住:拆封通知书时找个见证人,比刷朋友圈报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