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朴先生,豫剧界的传奇,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就是一部豫剧发展的壮丽史诗。10岁入行,到成为豫剧泰斗,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戏比天大"。
1939年,王善朴背着父母,考入清丰县抗战第二剧团,师从陈玉才,专攻文武小生。
在战争年代,他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同时,毅然登上舞台上唱响了《长坂坡》的豪迈与《韩信拜帅》的激昂。戏台成了战壕,唱腔化作号角,他用戏曲为抗战呐喊,把"宣传队"干成了"尖刀班"。
为一个角色,他亮出骨头里的韧劲
1963 年,豫剧《朝阳沟》要拍电影,34 岁的王善朴拿到 "栓保" 角色时,同事捏汗:131 斤的他,脸上带肉,不像下乡的瘦高学生。
为了这部戏,他把自己关进练功房。天不亮揣窝头去河边喊嗓子,练台步时鞋里垫半寸布,脚磨出血泡;午饭啃干馒头,徒弟塞的鸡蛋又被送回:"吃了,镜头里的栓保就不'精神'了。"
三个月后,106 斤的他像株挺拔玉米,眼神亮如豫北太阳。"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 吼出时,片场老农红了眼:"这就是咱村的后生!"
有人问值吗?他指台下观众:"你看他们眼里的光,就值了。"
王善朴的命像豫剧苦戏,却被他唱成硬骨头戏。
1979 年冬,后台候场的他突然栽倒,脑血栓让左半身麻木。病床上图天花板哼《朝阳沟》,妻子杨华瑞劝他歇着,他用能动的右手拍床:"停了嗓子,比死还难受。"
为了站起来,他扶墙练走,左腿拖不动就用右腿带,摔得膝盖青紫;练唱气跟不上,对着茶杯哈气到脸红脖子粗。半年后拄拐登台,开口还是清亮的 "栓保",台下观众哭着喊:"王老师,您可回来了!"
1999 年第二次脑梗,右半身僵住,他以轮椅为戏台练手势;2018 年第三次倒下,病房里教小护士唱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旁人说他犟,他笑:"栓保在戏里不就这么犟?认准的事,死也得干到底。"
92 岁白内障术后,纱布一拆他抓着医生问:"眼能看清台口不?还能再演几年不?" 病房里的人红了眼 -- 这是把命跟戏台捆在了一起。
台上母子,台下 70 年 "知心话"
戏里,栓保常被银环妈怼得挠头;戏外,王善朴与杨华瑞携手走过的日子,温暖且悠长绵远。
1948 年成亲,剧团条件差,杨华瑞总省干粮给他,自己啃红薯皮;他跑龙套,她在台下记词,散场后说 "这句腔能再亮些"。后来成角,台上演母子,台下他帮她揉按发紧的嗓子。
晚年王善朴走不动,杨华瑞推轮椅带他去公园。夕阳下拉长影子,他哼 "咱们说说知心话",她接 "亲家母你坐下",路人跟着拍手,有人喊 "栓保!银环妈!",他直起腰应:"哎,栓保在呢!"
去年冬,杨华瑞翻出他年轻时的练功服,摸着磨破的袖口掉泪 -- 那是他为 "栓保" 减重时穿的,布薄透光,却装着一辈子的热乎气。
他走了,但 "栓保" 还在麦浪里
今年春,王善朴走那天,河南戏迷带收音机聚公园,一遍遍放《朝阳沟》。80 岁老太太抹泪:"听这戏,像看见他在田埂走,裤脚沾泥,笑露白牙。"
如今舞台上,流量明星靠滤镜支撑场面,
可王善朴等老一辈艺术家们早已用他们的艺术生涯证明:真正的艺术家,是将自己的风骨与精神熬制成戏的灵魂,把平凡又充实的日子过成了台下那悠扬动人、余韵悠长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