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空军退役元帅阿尼尔·乔普拉分析,印度发展高超音速武器是为应对中国海军力量快速扩张,其认为中国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建成6艘航母,将改变印度洋地区战略平衡。
众所周知,印度始终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不断进行各种"对标"行动,几乎形成了只要有中国的东西,印度也非得拥有不可的局面。
因此,印度开始积极推进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研发,并于11月16日宣告实现了这一目标。
消息称,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顺利完成了远程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试验,该导弹航程达到1500公里,并"成功实现了末端机动及高度精准的打击"。
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在社交媒体上称这次试验为印度罕见的"历史性成就"。
普遍认为,高超音速武器拥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并被视为未来导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具体性能来看,高超音速导弹不仅需要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5倍,还必须具备极其出色的机动性能,以便与按照既定轨迹飞行的弹道导弹相区别。
根据各国的发展趋势,现役高超音速武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技术路线--高超音速滑翔体(HGV)和高超音速巡航导弹(HCM)。
在这些领域,目前俄罗斯和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的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已经部署了"匕首",而中国则装备了东风-17,美国也在迅速追赶中国的步伐。
印度早已抑制不住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的心态--无论是何种技术,印度都必须与中国相匹敌,高超音速导弹也不例外。
然而,从DRDO发布的发射现场图像来看,印度此次试验的"高超音速导弹",实际上是否成功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首先,这款印度的"高超音速导弹"实际上是一个由导弹助推器和一枚空空导弹组成的组合,后者配备了大型边条翼,并在尾部装有舵翼。可以推测,两者通过协同作用勉强达到了超过5马赫的速度。
其次,在这枚"高超音速导弹"的发射过程中,顶部始终覆有一个"盖子",这可能是导弹发射筒的封闭部分,但在发射时并未显现。
由于高压气体的冲击,并且在起飞时未被抛弃,因此最终的发射是否成功仍然难以确定。
最终,这款印度的"高超音速导弹"并没有使用传统导弹所采用的乘波体和双锥体设计,也未掌握超燃冲压发动机或亚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因此,实现大范围的横向和纵向机动非常困难,这与以中俄为代表的高超音速导弹相差甚远。
分析认为,印度可能仅仅是为了紧追中国,而在自身缺乏10马赫高速风洞、相关导弹设计技术和冲压发动机等条件的情况下,
无奈之下,只能简陋地研发出这种所谓的"高超音速导弹"的"独特技能"。
因此,一些专家表示,印度的"高超音速导弹"根本无法与中俄的此类导弹相提并论,其技术水平与东风-17相差甚远。
如果印度的导弹可以被视为高超音速导弹,那么这个标准实在是太容易了,美军也不必经历多次失败而至今仍未成功。
从实际情况来看,印度此次试射的应该是反舰弹道导弹,其末端速度超过5马赫,但绝不是印度所称的"高超音速导弹"。
在中国航母预计将于2025年进入印度洋的背景下,印度学习发展反舰弹道导弹显然是其重要战略考量。
然而,如果非得将其与某种"高超音速导弹"挂钩,印度的思维方式只能是"自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