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这事儿,最近几年闹得越来越热闹。赖清德2024年5月20日上台后,岛内政策往一边倒的方向走,搞得两岸关系更紧张了。传统上,大家总说统一就两种方式,要么直接用武力,要么慢慢谈着来。可现在看,岛内有军事分析人士觉得,这些路子都不太靠谱了,大陆那边已经开始走另一种路子,叫做"逼统"。
这概念不是新发明,台湾媒体人谢寒冰在2023年节目里就提过,他说大陆不再只盯着老套路,而是用各种压力让岛内自己扛不住。谢寒冰分析过,赖清德当局的做法让和平对话空间变小,直接动手又代价太大,所以大陆转向综合施压。
大陆原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早在2020年就说过类似的话,他觉得借鉴历史上的"北平模式"是个办法,避免大打出手。王在希在访谈里强调,这种方式是结合军事威慑和谈判,实现目标的同时少流血。到了2024年,国台办回应问题时,也重申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那些军演就被看成是这种思路的实践。

先说说赖清德上台后的情况。2024年5月20日,他就职讲话强调台湾主体性,这话一出,大陆反应很强烈。没几天,5月23日到24日,东部战区就搞了"联合利剑-2024A"演习。参演部队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和火箭军,范围从台湾海峡到北部、南部、东部海域,还包括金门、马祖周边。演习示意图有五个区域,舰艇靠近乌丘屿和马祖,空军飞机进入台湾的"防空识别区"。重点是联合海空警巡、战场控制和精确打击,检验联合作战水平。
岛内媒体说,这次规模大,飞机111架次,舰艇几十艘,模拟封锁港口和外援通道。演习结束,巡逻没停,2024年全年,解放军飞机过中线次数比以前多,舰艇活动也频繁。10月14日,又来"联合利剑-2024B",范围扩大到六个区域,包括基隆和台东,强调舰机协同、对海突击、对陆打击,海警也参与,环绕全岛。台湾当局统计,那天飞机153架次、舰艇14艘、海警船5艘。演习只一天,显示快速响应能力。

进入2025年,演习节奏没变。4月1日到2日,东部战区"海峡雷霆-2025A",覆盖海峡中部、南部海域,71架军机、21艘军舰、4艘海警船。没事先公布,重点应急封控和抵近威慑,舰艇接近本岛12海里线。台湾当局说这破坏现状,大陆回应是为维护主权。4月2日,演习延伸到西太平洋,模拟多域作战。这些行动让岛内专家议论纷纷。谢寒冰2023年就说过,大陆策略超出传统框架。2024年演习后,他评论说,这种常态化巡航制造压力,压缩台湾空间。2025年节目里,他更新观点,指出演习表明大陆策略成常态,针对赖清德政策。王在希文章重申,"北平模式"适用于现在,避免破坏基础设施。两岸交流受限,但民间贸易还在,大陆统一呼声高。

经济上,台湾对大陆依赖大。2024年,对大陆及香港出口占比31.7%,绝对额1506.19亿美元,进口806.23亿美元,顺差699.96亿美元。半导体产业靠大陆供应链,大陆调整进口政策,减少农渔产品,影响岛内民生。2025年前几个月,顺差继续,但依赖度下降,显示供应链重组的影响。岛内舆论分化,有些人担心升级成冲突,有些觉得要加强防务。台湾当局增加军购,提升不对称作战,如买美制导弹。国际上,美国国务院关切,重申支持台湾,但没直接干预。欧盟、日本呼吁和平对话。
第三条路的核心是通过多领域行动削弱抵抗,实现统一。借鉴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解放军包围北平。12月7日,林彪指挥部到蓟县,接管华北作战。12月11日,张家口战役结束,切断傅作义西撤路。12月21日到22日,新保安战役,围歼35军,俘虏上万,军长自杀。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东北野战军22个师投入,15日攻克市区,歼灭13万守军。北平孤立,傅作义部队改编,1月31日解放军入城,避免破坏。

现在策略类似,军演模拟封锁,经济调控针对产业,信息传播放大无力感。台湾能源储备有限,封锁影响天然气供应,民生压力大。出口依赖大陆市场,政策调整推高失业。整体层层推进,军事围困、经济调控、信息影响协同。

实施中,压力尺度是关键。过轻没效果,过重引发反弹,增加治理成本。国际舆论常解读为胁迫,可能招致制裁,问题复杂化。核心是平衡强制与融合,通过交流重塑认同。这需要实力、政治智慧和耐心。长远,东亚格局受影响,成败取决于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