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松口表示,如果本周末在瑞士举行的中美高层会谈进展顺利,他将考虑降低此前对中国征收的145%高额关税。特朗普政府为什么坐不住了?答案很简单,关税大棒没打疼中国,倒先砸了美国自己的脚。
【特朗普称正在考虑降低对华145%高额关税】
先看美国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在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出台后,路透社与益普索集团民调显示,有多达63%的美国人不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粗略估计,美国50个州内爆发了将近1200场针对特朗普的抗议活动,报名参加的人数超过50万人,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针对他的最大规模的单日抗议潮。
另外,美媒发布的另一项调查显示,特朗普执政百日的支持率仅为39%,比2月下降了6个百分点,创下了80年来美国总统"百日支持率"的最低纪录。
在经济层面,更加严峻的现实正在显现。根据经济专家的预测,如果对华高关税政策继续执行,到今年夏季,美国消费者将可能面临货架空空、物价飙升的窘境。零售和物流行业裁员的风险正在加大,整个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如果对华贸易关系无法缓和,美国经济将在2025年夏天陷入实质性衰退。
也就是说,特朗普此次放风愿意降低关税,其背后并不是主动释放善意,而是被经济压力与政治民意一步步"逼"出来的。
【美国多地爆发大规模抗议特朗普关税的示威活动】
不过,特朗普的"服软"很可能只是嘴上说说。观察特朗普过去的行事风格就知道,他在关税问题上可谓反复无常。这次表态更像是一次试探,是一种典型的"造牌"手法--先在舆论上抛出一个"可能让步"的信号,再借此逼迫对手让步,从而换取更多谈判筹码。
这一点,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此前的发言中就能看出端倪。他表示,瑞士会谈的目标主要是"降低紧张局势",并不指望达成实质性协议。换句话说,美国这次谈判更像是一场"秀",目的是稳住市场、安抚民众,同时观察中方反应,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而中国早就对此有清醒认知,也早早把"丑话说在前"。
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在日前的记者会上明确指出,这场关税战本质上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的。如果美方真心想谈,就应该停止动辄施压、威胁,而是以平等、尊重、互惠为基础,开展对话与合作。中方不会接受美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伎俩,更不会为了达成某种交易而牺牲原则和国家利益。
【中美即将在瑞士展开谈判接触】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在面对美方极限施压时,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无论是从贸易结构的优化、供应链的多元化,还是扩大内需和推动科技自主可控方面,中国都在加快步伐,增强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美方想走通过施压逼中方妥协的老路,已经越来越行不通。
对于这次会谈,中国的态度其实非常明确:谈,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想敲诈、想胁迫,那就免谈。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中美关系已经进入结构性博弈阶段。短期的缓和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靠一次会谈就彻底扭转局势。
这也提醒我们,对于中美经贸关系,既要有谈判的智慧,也要有斗争的准备。不能因为对方口风一变,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能在原则问题上退让半步。
总结来看,特朗普所谓"考虑降低对华关税"的说法,更多是一种政治操作,是在内外交困局势下的权宜之计。而中国,已经给出了清晰的回应:想合作欢迎,但别想带着讹诈的心态坐到谈判桌前。
接下来的瑞士会谈结果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方不会轻易妥协,更不会让步换"面子"。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战略姿态早已不仅是应对,而是主动出击。所以,这一轮关税博弈,到底谁更有底气?其实答案早已写在了现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