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生猪市场毫无预兆地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全国生猪价格一路高歌猛进,连续3日上涨,七大地区大面积飘红,均价直逼15元/公斤关口 ,养殖户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一猪难求"的火爆场面,二育价格更是涨至8元,这场突如其来的涨价潮,不禁让人想问:这高价究竟能撑多久?
价格狂飙,"一猪难求"现状剖析
从4月15日分省行情来看,全国多数地区猪价呈现上涨态势。上海受消费端需求回暖叠加本地供应偏紧影响,猪价涨至7.6 - 7.8元/斤;山东养殖户压栏情绪增强,屠宰企业收猪难度加大,推动价格涨至7.4 - 7.7元/斤;安徽受周边省份涨价带动,二育入场积极性较高,价格涨至7.5 - 7.8元/斤 。在这波涨价潮中,北方地区的二育热情尤为高涨,以东北地区为例,二育入场量环比增长15%,部分标猪成交价已突破7.5元/斤 ,直逼去年高点。养殖户们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甚至将出栏体重从120公斤压至140公斤以上,这一行为直接截流了市场适重猪源,导致屠宰企业收猪难度骤增,只能被迫提价保量 。一时间,猪价如脱缰野马,涨势迅猛,东北、华北地区猪价单日最高涨0.17元/公斤,山东、河北等地突破15元/公斤 ,养殖户单日利润增长超200元 ,养猪场里一片繁忙景象,到处都是养殖户忙碌准备二次育肥的身影。
多因素共振,驱动猪价上涨
这波猪价上涨并非偶然,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供需关系失衡是核心因素。从供应端来看,去年受疫病、环保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少养殖户减少了生猪养殖规模,导致今年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相对减少 。同时,随着疫情好转,人们外出就餐增多,对猪肉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一减一增之间,供需矛盾加剧,猪价自然上涨。
其次,饲料成本上涨也推动了猪价上升。饲料成本在养猪成本中占比极大,而最近一年,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直接增加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为了维持利润,养殖户只能将成本转嫁到猪肉价格上。
再者,非洲猪瘟疫情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其带来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很多养殖场为预防疫情,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增加了成本。部分地区疫情反复,也影响了生猪的正常供应。
另外,二次育肥疯狂入场,成为此次猪价上涨的重要推手。二育户大量购入标猪进行二次育肥,导致屠企收猪难度增加。以山东某屠宰企业为例,其采购经理无奈表示加价也难收满车,标猪日均收购量同比减少30% 。为保障产能,部分企业甚至转向高价收购肥猪,进一步推动了猪价上涨。同时,中央冻猪肉收储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尽管实际收储量有限,但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显著,养殖户们看到政策层面的支持,对未来猪价走势充满信心,进一步坚定了压栏和二次育肥的决心 。
高价难持续,后续或现回调
尽管当前猪价涨势喜人,但从长远来看,高价难以持续,后续或现回调。从供应端分析,4月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3.25%,且随着前期补栏的生猪逐渐进入出栏周期,未来市场供应将逐步增加。同时,二育猪源若集中上市,很可能引发价格踩踏 。
从消费端来看,当前处于消费淡季,居民消费转向禽肉、水产替代,屠宰企业白条鲜销率降至68%的历史低位 ,消费支撑明显不足。"五一"备货尚未全面启动,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
此外,自配料成本环比增加5% ,二育入场成本已达8元/斤 ,一旦猪价未能持续上涨,高价补栏的二育户将面临亏损风险,这也会促使他们尽快出栏,增加市场供应,打压猪价。
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4月下旬猪价或维持震荡偏强态势,但5月后随着供应释放,价格可能承压回落 。对于养殖户来说,当前涨价窗口期是回笼资金的好时机,切勿盲目压栏赌后市;对于消费者而言,也不必因短期猪价上涨过度担忧,理性消费,关注市场行情,选择合适时机购买猪肉即可 。在这场猪价的跌宕起伏中,市场供需的动态变化和各方的应对策略,将持续左右着生猪价格的走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附:4月15日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