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司令部预判:中美若开战,美军只有两个选择

2025-07-10 11:35  头条

最近几年,中美关系就像一场高风险的"胆小鬼博弈"--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但谁都不想真的撞上。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将领们私下讨论过最坏情况:如果中美爆发战争,美军该怎么打?答案其实并不乐观。

更麻烦的是,中国这些年发展的"区域拒止"能力(比如东风导弹、隐身无人机)让美军航母和基地也越来越不安全。

美国智库和军方推演了无数次,结论基本是一致的,美国的胜算很少,但尽管如此,军事对峙的阴影仍然存在。

可军事推演毕竟不同于实战,如果真打起来,美军到底会怎么选?

一、全力出击,但可能输得更快

美军的第一种选择,就是把航母、轰炸机、潜艇全压到亚太,和中国正面开战,听起来很霸气,但现实却很骨感。

首先美军最大的问题是主场劣势,中国在自家门口打仗,补给线短,导弹、无人机、卫星全都能用上。

但美军就很吃力了,美军最近的基地在关岛,距离中国海岸还有3000公里。一旦开战,解放军的东风-21D和东风-26导弹会像"打靶"一样瞄准美军航母和基地。

美国一些智库的兵棋推演也显示,美军在台海冲突中可能损失2-3艘航母,这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其次美军全球部署太分散,欧洲要防俄罗斯,中东要盯着伊朗,如果主力全调来亚太,其他地方就可能失控。

比如2025年初,美军就因为中东局势紧张,被迫抽调航母去波斯湾,导致西太平洋出现力量真空。

最后就算美军能打赢几场海战,中国还有持久战这张牌,中国的工业能力远超美国想象,战时可以疯狂造导弹、军舰、无人机。

而美国早就不是二战时期的军事武器强国了,美国造一艘新航母要花十年,根本耗不起。

所以美军如果选这条路,很可能陷入越打越亏的困境,甚至加速自己的全球霸权崩溃。

美国第二个选择是什么呢?

二、战略后撤,但等于认输

既然硬拼不划算,那美军能不能退一步,先撤到安全距离再说?比如退到关岛、夏威夷,甚至美国本土?理论上可以,但后果更严重。

什么是撤退?在战场上,撤退就等于放弃盟友,日本、韩国、菲律宾这些国家之所以跟着美国混,就是因为美军能罩着他们。

如果美军一开战就往后跑,谁还信美国?

2025年开始,日本已经在偷偷和中国谈安全保障对话了,就是怕被美国抛弃。

撤军看似安全了,但其实撤了也没用,中国的导弹射程早就覆盖关岛,东风-26甚至能打到夏威夷。

美军退得再远,基地和舰队还是会被瞄准,更可怕的是中国还在发展高超音速导弹,未来美国可能连反应时间都可能没有。

如果真撤退了,就意味着把亚太让给中国,美国一旦退出第一岛链,中国就能控制南海、台海,甚至影响整个印太贸易航线。

到时候美元霸权、科技制裁全都没意义了,因为世界秩序已经改写。

所以美军如果选撤退,短期能减少损失,但长期看的话,等于把世界老大的位置拱手让人。

这就是美国的两个选择,要么倾尽全力在亚太和中国硬碰硬,但胜算渺茫,要么后撤到安全距离,可这样一来,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就会崩盘。

既然两条路都不行,那美军到底该怎么办?

三、不打也不退,继续耗着

目前的现实情况就是,美国是既不敢真打,也不能认输,只能继续拖时间。

其实从上一个川普总统的任期开始,中美就开始了长时间的对峙,也可以说是长时间的消耗。

这种消耗都是从经济方面进行的,比如愈打愈烈的关税贸易战。

如果说2017年的关税战是美国稍稍占了上风,那2025年的关税战,中国已经不惧怕了。

从4月开始,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关税操作简直作出了天际线,直接来到了125%,美国甚至不惜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硬要来一仗。

结果就是大家都扛不住了,日内瓦的谈判,随之而来的伦敦谈判,都在释放一些之前紧张的对峙态势。

其实中美这次重启了经贸谈判,表面上是在谈关税和芯片,实际上是在找台阶下。

美国知道硬来不行,所以改用科技战、金融战慢慢施压,中国也不急,一边谈判一边继续造军舰、扩核武库。

金融战的背后就是军事较量,其实中美双方都在玩边缘政策,比如美军增加在菲律宾的基地,中国就搞环台军演。

美国派侦察机贴近中国领空,中国就派战斗机贴身拦截,但这种博弈极其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擦枪走火。

美国鹰派中充斥着一种理论:中美之间必有一战,但没说这个战到底是金融战,还是火战?

如果都算上的话,中美之间已经不止一战了,可以说来来回回互相挑战了无数个回合了,贸易战里互相加码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目前还在谈判厮杀中。

所以这也是最可能的结局,就是中美长期冷对抗--不打全面战争,但小摩擦不断。

美国会继续拉拢盟友围堵中国,中国则会一步步挤掉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直到某一天,力量对比彻底逆转,美国不得不接受和中国平起平坐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