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姨曾高分考入华师大,56岁又去欧洲留学,“90后”女儿反成陪读(2)

2025-01-08 10:07  潇湘晨报

王晓西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有一个十分开明的父亲:"不要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子就觉得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你都可以做。"来自原生家庭的鼓励,是她敢于突破各种条条框框无限追求自己人生的动力源泉。

在完成将两个孩子送进大学的任务后,她决定将留学作为后半生的起点。

后半生:励志勇闯雅典

对于56岁的王晓西来说,选择回到校园并非为了升职加薪,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她还记得学生时代本科毕业论文题为《神、人及其命运》,当时华师大的夏中义教授认为,这个题目太大,至少需要30年的人生历练才可以完成。因此只给了她一个"良"。

后来,王晓西辗转于新疆、上海、新加坡、又回到上海,她始终带着这篇论文在思考。

退休后,她来到希腊雅典享受度假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雅典大学在招生:一个面向非欧盟学生的本科教育项目。

突然间,她的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能学完雅典大学的课程,是不是就能重新把这篇论文写好?

身边的朋友有人劝她:"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不要勉强自己了吧。"

她的先生不好表态,于是表演起了心疼钱的样子,"哎呀每年要6000欧学费呢"。

但王晓西是一个想到就去做的行动派。"又不是付不起,积蓄足够负担,这些不成问题。"

最终她的决定还是得到了家人们的支持:女儿不放心她一个人生活,于是和她同住,做起了"陪读女儿"。她的亲妹妹曾是高三英语老师,不仅鼓励王晓西每日学英语,这次还拿出钱来支持姐姐留学。来自家庭的"半额奖学金",使得王晓西有压力更有动力:必须好好学,给"妹妹一个交代"。

坦白局:高龄留学最难的是...

如王晓西所说,出走的决心是一回事,漫长的高龄留学生涯又是另一回事。当繁重的课业撞上正在衰老的身体,高龄海外求学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大!

1、语言的障碍

开学前两周,王晓西一直处于"听天书"的状态,虽然有录音笔可以立刻把语音转写成文字,但老师的希腊英语口音太重,就连录音笔都听不懂。

2、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现在的大学课程一切都数字化了,王晓西需要登录学校的希腊语系统做作业、找文献,她说整个人都是懵的,像在看加密文件。

在图书馆的电脑前,她戴上老花镜,笨拙地摸索着鼠标和键盘试图适应这个充满电子文档和在线课程的世界。

晚上学习时的书桌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