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冷不冷,就看八月十五。"
听上去像一句家常话,却道尽了中国人对季节变换的细腻感受。每年此时,我们抬头望月,低头掂量棉衣,都是为了同一件事--过年到底得多冷?
今年中秋恰逢周末,办公室里已经有人把羽绒服扔进购物车,也有人对着手机比价电暖器。既然大家都关心,不妨把"古人的经验"与"当下的数据"放在一起,看看这个冬天是"刀子风"还是"温吞水"。
老话里的"天气密码"
1。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月亮被云层挡住,说明水汽充足且环流稳定。延续几个月之后,足够冷的空气一到,就容易把水汽转成雪花。
2。 "八月十五还酷热,冬季穿单难见雪。"
仲秋本该凉爽,若还闷热,往往是冷空气力量不足的信号,冬天就多半偏暖。
这些谚语源自农耕时代的"看天吃饭",虽然没有卫星雷达,却靠世代观察积出一套"月亮气象学"。
气象部门给出的"二次验证"
大气环流有惯性。副热带高压、冷高压一旦成形,通常会维持好几周甚至更久。
今年多了一个变量--厄尔尼诺。海水偏暖会把湿热空气推到我国南方,北方若缺少强冷高压配合,就会"干冷不下雪"。
节气与公历差异。有时一场冷涡恰好撞上中秋夜,谚语就不准了,所以经验要和实时数据"混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