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资料图)
北约秘书长吕特的角色,让这场军援戏码更显复杂。作为特朗普口中"最配合的盟友",他在特朗普宣布新计划的发布会上全程站台,转头又在次日会见美国参议员时警告:"北京、德里和巴西必须给普京打电话施压,否则会有严重后果。"这种"逼宫"式的表态,和他之前说的"北约要保持战略自主"完全对不上号。更讽刺的是,吕特还宣布欧洲要"大规模资助乌克兰武器",而这些武器的钱,来自北约成员被提升至GDP5%的国防开支--相当于欧洲国家既要出钱,又得站队。
中国的立场一直很清楚。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强调,中方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关税战没有赢家。中国始终客观中立,既没向任何一方卖武器,也没断和俄罗斯的正常贸易。
俄罗斯的态度很硬:不会在威胁下谈判。驻美大使直言,美国的制裁历史证明,这种手段从来没真正解决问题。乌克兰则在积极要武器,吕特透露的"进攻性武器清单"里,北约正准备给基辅提供射程300公里的导弹系统--这只会让冲突更难收场。
特朗普(资料图)
现在50天的倒计时已经开始,被卷进来的中国、印度等国,最紧要的是在维护自身利益和避开制裁风险间找平衡。对普通民众来说,这场大国博弈的结果,可能藏在加油站的油价涨落里,在超市货架的商品价格标签上,也在新闻里不断跳动的数字中。至于俄乌冲突能不能靠这些动作彻底解决?答案或许藏在接下来的50天里,也可能藏在更长远的外交博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