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交换生被大16岁女间谍策反套走百份机密

2025-09-04 17:17  头条

01 温柔陷阱,四步操控

国家安全部9月4日披露的案例令人警醒:18岁的小哲以交换生身份赴台湾某大学交流学习。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一名自称"学姐"的女生主动接近小哲,并对其频频示好。

接下来的日子,"学姐"有意营造暧昧氛围,经常约小哲逛街、吃饭。漂泊在外的小哲越来越依恋"学姐",很快坠入爱河。

回国后进入涉密重点实验室工作的小哲,开始被"学姐"以情侣查岗为名要求拍摄实验室照片,或以关心学业为由让他"分享"研究成果。索要的材料从简单信息变成具体实验数据、机密科研资料。

当小哲察觉异常欲分手时,对方以已经泄密相威胁。在恐吓下,他只能继续踏上这条不轨之路,总共提供涉及我国防军工领域近百份情报,收取报酬4.5万元。

02 间谍手段,层出不穷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手段远不止"温柔陷阱"。在另一起案例中,原国家某部委工作人员张某某在外派某国常驻期间结识了主动攀谈的该国外交部人员。

对方不仅帮其提高外语翻译水平,还主动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随着张某某产生依赖和感激,双方从公务联系转为私下交往,直到对方提出支付高额报酬要求提供情报。

张某某在明知对方系情报人员的情况下仍保持往来,甚至与该国政府女性官员发展成情人,生下两个私生子,彻底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掌控。

03 高危人群,亟待警惕

间谍活动往往针对三类高危人群:涉密岗位新人、海外留学生和经济困难人员。

涉密岗位新人常遭遇伪装成校友或同事的间谍,通过情感绑定实施控制,如小哲被假学姐控制的案例。

海外留学生则经常被利用孤独感,提供"超规格关怀"。某国外交部人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拉拢腐蚀我工作人员。

经济困难人员则面临高薪兼职利诱,任务逐步升级。在广东打工的李某为"飞哥"拍摄军事设施就是典型例子。

04 识别信号,防范未然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广大人民群众要擦亮双眼,抵制诱惑。识别间谍活动有几个危险信号:

异常热情:初识即声称同专业/同乡,回避社交圈验证;敏感刺探:频繁询问工作细节、实验室布局、研究进展;

利益诱惑:简单任务高报酬(如拍军舰照片获4万元);加密要求:拒绝视频通话,强制使用境外通讯软件;

情感胁迫:以分手/曝光隐私威胁继续合作;信息隔离:要求删除聊天记录,切断与他人联系;

身份矛盾:自称学生但年龄/背景存疑(如假学姐比小哲大16岁)。

05 防范措施,多方协力

个人层面需要守住三条安全底线:情感脱敏--警惕"无缘无故的好",境外交友需验证对方真实背景;拒绝任何以"爱"之名索要内部信息的行为。

信息隔离--涉密场所不用私人设备拍照、传输文件;工作设备与生活通讯完全分离。

及时止损--遭遇威胁立即举报(电话12339或网站 www.12339.gov.cn);已泄露信息者主动说明可减轻处罚。

机构层面也需要承担责任:将间谍渗透案例纳入交换生必修课;对进入涉密领域者筛查异常境外关系;为留学生匹配反间谍咨询渠道。

某高校教授收到一封"研究申请"邮件,附件是一个加密Word文档。文档名为"简历",实际上内置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专研的木马程序。

一旦打开,攻击者便可以轻易控制计算机并任意窃取其中数据资料。幸运的是,这位教授严格遵守保密管理要求,未在计算机中存储任何敏感信息,避免了失泄密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