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中,封大脚最鲜明的形象特点是对土地的狂热崇拜。他对土地的热爱超越了常理,近乎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他认为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祖先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不过,小说背景是中国农村社会经历急剧变革的时期,封大脚的所有信念和行为,都与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格格不入。他越是拼命地坚守,就越显得悲壮和无力。
小说中,土地改革之后的封大脚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懒汉,数十年没有参与农业劳动,在村里也成为人们嘲讽的怪异的老人。他是传统农耕文明最顽固的捍卫者。他抵制一切新事物,如化肥、农药、拖拉机等,坚信传统的耕作方式才是"天理"。他的悲剧在于他无法理解,更无法适应这个正在翻天覆地变化的新世界。他的"缱绻"是对土地和传统近乎偏执的眷恋与深情;他的"决绝"则是面对新时代、新观念时毫不妥协的顽固与抗拒。
晚年的封大脚,照顾重孙子是他的乐趣之一。绣绣死后,封大脚还在迷茫地活着。小说的最后,这年冬天,闺女枝子来给他送年礼,一如既往地又捎来了一大一小两只新鞋。试穿新鞋的时候大脚发现,他的那只大脚已经不再大了,已经变得和另一只同样大小了。
小说最后写道:"走在长长的村街上,大脚老汉看见眼前忽然有许多白莹莹的小东西在飞动。他仰脸一试,哦,原来是又一场雪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