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对华心态正在悄然变化。过去几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政坛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从国会听证会到媒体报道,处处可见对中国发展的焦虑。但最近几个月,这种氛围有所缓和。特朗普的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刻意,却反映了部分美国精英的反思--一味对抗解决不了问题,找到一种可控的竞争模式,或许更符合美国利益。这种心态转变虽未成为主流,但至少不再是"不可撼动的风向",对中美关系而言,已是难得的积极信号。
不过,"友善竞争"的提法虽温和,美国的一些动作仍值得警惕。就在特朗普表态前后,美国政府宣布限制中国公民及其他"外国对手"在美国购买农田,理由是"国家安全""。这些举动说明,美国所谓的"友善",是有条件的--既要保持竞争,又要确保自身优势;既要享受合作的好处,又要限制中国的关键领域发展。这种"有保留的竞争",本质上还是把中国当成对手,而非伙伴。
中国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始终清晰。中方多次强调,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愿同美方加强人工智能等领域交流合作,探索AI赋能可持续发展,在风险应对方面开展沟通。这种立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坚守,对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考量。毕竟,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合作能带来的机遇远大于对抗的风险。
特朗普(资料图)
回到特朗普的"八个字",与其说是对华政策的新宣言,不如说是美国现实困境的折射。从"对抗"到"竞争",从"遏制"到"合作",中美关系的每一次调整,都源于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演变。对于中国来说,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既不被"友善"的表象迷惑,也不因"竞争"的压力退缩。正如中方一贯主张的,只要美方摒弃零和思维,停止将经贸投资问题政治化,中美完全可以找到一条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道路。
历史反复证明,大国间的对抗没有赢家。特朗普的"友善竞争"能否真正落地,最终要看美国是选择制造障碍,还是寻求合作。对中国而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做好自己的事始终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