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虽是古语,却映照着今天乌克兰的现实。
6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公布战报:24小时内在五大战线歼敌1305人。乌军伤亡数字不断刷新纪录,战场的溃败越来越明显。
同一天,乌克兰副总理斯特凡尼希娜提出一项令人侧目的政策建议。
当子弹打光、士兵打尽,政策就开始向身体要资源。
五面出击:1305人阵亡并非"偶然数字"
在顿涅茨克、苏梅、哈尔科夫、赫尔松等多个方向,俄军五大集团军同步推进,这是一场精心组织的"钳形压迫"。
东部集团军拿下顿涅茨克一处居民点,歼灭190余人,摧毁坦克、装甲车、火炮等装备。
中部集团军推进最深,单日歼敌超过510人,摧毁火炮、装甲车和弹药库,甚至清除一座反炮兵雷达站。
南部集团军在此次行动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阵线,致使乌军损失达 165 名军人、4 辆汽车和 1 门火炮。
而西部与北部集团军则在哈尔科夫、苏梅方向解压前线,分别歼敌200人和160人以上,并摧毁弹药库、装甲车、防御系统。
这场进攻不仅密集,而且系统。
"重点突破,两翼牵制"的战术已在战场上复制扩散,前线乌军节节败退。
从顿涅茨克到苏梅,乌军纵深被逐步压缩
俄军不仅打击前线,更在后方持续发力。
6月26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新战况,宣布控制顿涅茨克地区两个定居点,并在152个位置打击乌军目标。
目标包括防空雷达站、无人机生产线、弹药库等。
其中,俄军使用 了"天竺葵 - 2" 无人机对扎波罗热附近的乌军无人机装配车间实施精确打击。通过摧毁生产线,俄军试图削弱乌军在前线的无人机侦察与攻击能力。
俄军西部集团军在哈尔科夫方向也摧毁了 3 座乌军电子战站,这种针对敌方通信节点的打击,直接影响了乌军战术指挥的连贯性。
这说明,俄军不只是打兵力,更在破坏乌军的工业基础与后勤命脉。
而这些被摧毁的后方设施,正是支撑乌军长期作战的关键。
没有雷达、没有弹药、没有无人机,这场由俄国主导的系统化、精确化的"战力剥夺",让乌军不仅被动挨打,连反击的能力也在减弱。
乌军喊"遏制推进",但局部战场仍在失控
同样在6月26日,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对外表示,"俄军在苏梅州的推进势头已被遏制。"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也在社交平台发声,强调乌军尚能"击退俄方多次进攻"。
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当天,前线共发生79次交火,俄方不仅推进未停,还在战术层面不断压迫。
俄军控制的定居点一个接一个,后勤打击持续。所谓"遏制",其实更像是一种安抚士气的政治表达。
因为乌军前线部队如今正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压力。
据俄国防部披露,乌军士兵在苏梅州的投降率较 5 月上升 30%,部分部队因弹药短缺被迫采用 "静默防御" 策略。
尽管乌军接收了 "爱国者" 和 "Iris-T" 防空系统,但关键部件供应延迟导致其部署进度滞后。
俄国防部称,6 月 26 日发射的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成功突破乌军防空网,直接命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弹药库。
这种技术代差使乌军在面对俄军精确打击时几乎无还手之力。
这也是为什么,乌克兰政府开始将目光从战场转向社会,试图从"人"本身寻找"兵源"。
战争拖垮一代男性,征兵已无路可走
从2022年战争爆发到2024年,乌克兰征兵已进行数十轮。
适龄男性几乎已被全部征召。城市、村庄只剩老人、妇女与学生。
在一些前线地区,北约援助的重型装备无人可用,连坦克都找不到操控者。
2023年,乌克兰新生儿数量为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人口断崖式下滑。
乌军精锐部队在阿夫杰耶夫卡与库尔斯克战役中损失严重。
据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称,在库尔斯克一线,乌军阵亡高达7.6万人。
这一数字若属实,意味着乌军在一场战役中损失了近10%的总兵力。
而乌方至今未就此数据作出正面回应。
育龄女性成为"最后兵源":政策不再遮掩
在兵员见底的背景下,乌克兰副总理斯特凡尼希娜于6月25日提出:禁止18至27岁女性出境。
她强调,这是为"填补人口",确保国家未来有足够生育能力。
政策背后的数据更令人侧目:基辅市议会文件披露,38%的18至45岁乌克兰女性已外逃,主要流向波兰、匈牙利等邻国。
联合国难民署调查显示,其中62%明确表示"永不回国"。
如此数据对乌政府而言,不只是"人口流失",更是"未来失控"。
于是,"性别检查站"与"生育承诺"制度就随之出现。
边境设卡,要求育龄女性提供生育意向;哈尔科夫试点"女性登记系统",要求上报生理周期。
女性不再只是社会个体,而是国家人口战略的一部分,被制度化管理。
从医护限制到全面动员:制度走向极端
其实乌克兰对女性的政策控制并非始于2024年。
早在2023年,政府就限制具有医药背景的女性出境,并将其纳入预备役。到2024年,不少女性被编入战地后勤,甚至直接参与作战。
2025年,这种动员进一步升级,育龄女性被全面限制出境。
而伴随"育龄女性战略化"的,是社会对其身份的重新定义。她们既是未来母亲,又是预备兵员,甚至是国家"设备"。
"欧洲子宫"这个词,在乌克兰正在变成现实。
战争不再打枪,而是打人
战场上,1305人一天阵亡;社会中,女性成为政策工具。
乌克兰的危机,已不仅是领土之争。
兵源耗尽、社会空心、政策极化,如此局面已不是军事能解决的。
战争打到最后,打的不是子弹,而是人。
"人口即国力",当人都走了,国家还能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