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出可弯折2万次柔性电池,固态锂电池领域获突破

2025-10-08 16:05  头条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功攻克固态锂电池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难题,为下一代储能技术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这项突破性研究已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传统固态电池一直因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界面接触不良导致离子传输效率低,制约了其实际应用。而我国科研人员另辟蹊径,通过巧妙的聚合物分子设计,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材料。

01 分子级创新:破解固态电池核心难题

科研团队发挥聚合物分子的设计灵活性,在主链上同时引入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乙氧基团和具备电化学活性的短硫链。

这种创新思路使新材料能在分子尺度上实现界面一体化。

新材料不仅具备高效的离子传输能力,还能在不同电位区间实现离子传输与存储行为的可控切换。这一特性大大提升了固态电池的整体性能。

02 性能飞跃:弯折两万次,能量密度提升86%

基于该材料构建的一体化柔性电池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抗弯折性能,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而不影响性能。

当这种新材料作为复合正极中的聚合物电解质使用时,复合正极能量密度提升高达86%。

这一提升幅度极为显著,有效解决了固态电池长期面临的能量密度不足问题。

03 应用前景:从柔性设备到电动汽车

这项技术突破为发展高性能、高安全性固态电池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设计思路与研究范式。

柔性电池的出现将为可穿戴设备和柔性电子产品开辟新的可能性--未来智能手环、折叠屏手机可能会更轻薄、更耐用。

同时,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意味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有望获得重大突破,而高安全性则使电池的使用更加可靠。

随着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商业化,我们可能很快就能用上可随意弯曲、对折的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也将不再令人焦虑。

固态锂电池的高安全性更将大大减少电池起火爆炸的事故。

这项突破不仅代表了科技的前进,更预示着未来生活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