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国际舆论焦点,全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场会晤上。
普京近10年来首次踏上美国领土,与特朗普时隔多年再面对面,两人会后都称"会谈有建设性",还提及要为美俄关系"重启"铺路。
不少人都觉得,俄乌冲突的和平僵局,总算要松动了。
可这份乐观没撑几天,乌克兰就抛出一则消息:俄军导弹炸了境内一家美国工厂,造成人员伤亡。
一边是刚结束的"友好"会晤,一边是美国工厂被炸,这强烈的反差让外界懵了。
俄军为什么要在这时候主动挑事?这件事究竟是真的,还是乌克兰栽赃?
要理清脉络,得先看美俄会晤的细节。
会面选在当地一个军事基地,原计划特朗普和普京"一对一"谈,临开场改成"三对三"。
这场被寄予厚望的会谈,实际只开了3个多小时,原定午餐会取消。
会后发布会仓促,没安排记者提问,特朗普只说"达成很多共识",却没提具体内容,双方也没签任何协议。
普京对会晤评价稍具体,称是"美俄关系全面恢复的开端",还希望借这次沟通推动俄乌冲突解决。
唯一确定的实际进展,是俄罗斯驻美大使透露,俄方已备好恢复两国航班的文件,正和美方协商落地。
除此之外,这场会晤更像"姿态性"碰面。
会晤热度还没退,8月21日,乌克兰就放重磅消息:20日深夜到21日凌晨,俄军出动数百架无人机和高超音速导弹,空袭基辅、利沃夫等城市,西部一家美国工厂被导弹击中,损失重、有伤亡。
若这事属实,将是俄乌冲突以来,首次有美国目标在乌被炸。
但奇怪的是,俄罗斯没对此事做出回应,美、英、法、德居然也集体沉默。
后来更多信息浮出:这家美国工厂,是伟创力公司的生产线,主打咖啡机,纯民用,乌克兰官方也承认和军事无关。
这让事件更可疑,若只是民用工厂,俄军为何在美俄会晤后,这个敏感节点袭击?
更让人疑惑的是,此前从没公开信息显示,美乌在民用电子产品领域有合作。
再结合背景:俄乌正处和谈关键期,乌和部分欧洲国家,本就怀疑美国"偏向"俄,难免有人猜测,这会不会是乌为破坏美俄关系,故意制造的事件?
类似情况早有先例,2022年11月,波兰突然说俄军导弹入境造成伤亡,全球各方顿时紧张起来。
拜登连夜中断G20行程,参加北约紧急会议,结果最后查出来,导弹是乌自己发射的,一场"危机"成了乌龙。
现在美国工厂被炸的"爆料-沉默-细节反转",和当初波兰事件节奏惊人相似。
这段时间,还有两件涉核电站的事,让局势更紧张。
第一件是俄罗斯新沃罗涅日核电站,8月21日,俄国家原子能集团宣布,7号机组断开电网连接。
俄方只说原因是"技术故障",强调"无安全隐患",却没提恢复时间。
要知道,这核电站在冲突中,已多次遭乌军无人机袭击,前不久斯摩棱斯克州另一个核电站也差点遇袭,现在突然断网,俄境内核电站安全成了新担忧。
更揪心的是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站,作为乌最大的核电站,电力主要供欧洲,冲突初期就被俄军控制。
2025年7月,它曾失去全部外部电源,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多次警告其"处于极危险状态"。
最近乌军频繁袭击这一核电站,周边设施多次起火,乌军夺不回控制权,又怕被俄彻底管辖,有分析认为他们可能有"毁核"想法。
一旦出事,俄乌受重创不说,整个欧洲生态和能源安全,都会受波及,局势或彻底失控。
这边核电站风险没消,俄军又传高级将领遇袭。
同样是8月21日,乌特种部队发声明,称在库尔斯克州一条高速上,袭击了俄北方集团军副司令阿巴切夫,致其重伤送莫斯科救治。
乌方还放了袭击视频,俄方后来证实阿巴切夫重伤,但没多透露。
乌军这时高调宣布,明显是想提振士气,可也可能引发俄军报复,让前线冲突更激烈。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俄军高级将领首次遇袭。
其实在这系列事件前,美欧就放话要给乌派兵,可落实实在太难了。
俄称乌军损失超170万人,虽没被联合国、红十字会认可,但乌军缺人是事实,乌防长甚至想拿西方援助,招外国雇佣兵补缺口。
这足以说明,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已经快到极限了。
欧盟之前多次谈建"欧洲军",都因成员国分歧大没成。
现在要组赴乌"维和部队",单是指挥权、兵力调配、资金分摊这些基础问题,欧洲内部就吵得不可开交,没法形成统一方案。
美国情况更复杂,现任防长赫格塞思,没美军高阶任职经历,主要任务是帮特朗普改五角大楼。
上任来,他引发至少3次高等级安全事故,推动数十次人事变动,最近还逼空军参谋长提前退休。
特朗普想把美军改成"听自己指令"的力量,目标没成前,大概率不会让美军赴乌和俄正面对抗。
所以美对乌支持,只停在"提供空中支援"的口头承诺,从没提派地面部队。
不过美对乌的支持,也不全是"空头支票"。
有权威报道称,美AeroVironment公司和乌企合作,在乌产"弹簧刀"巡飞弹,KNDS集团还在基辅设武器维修中心。
美国通过"乌克兰安全援助计划"送的装备,部分就在这些合作设施生产或组装。
欧洲内部对乌援助也有着巨大分歧,荷兰等国支持按美主导的"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给援助,觉得高效。
法国却反对,怕过度依赖美机制丢了欧洲话语权。
这种分歧让欧洲对乌军事支持难成合力,效果打折扣。
面对美俄会晤后的局势,乌总统泽连斯基反应非常快。
会晤次日,他就紧急联系特朗普和欧洲领导人,想了解详情。毕竟特朗普提的"领土交换",和他"不割地"立场相悖,他太害怕乌利益被美俄私下交易了。
之后,泽连斯基联合法总统马克龙、英首相斯塔默等7位欧洲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组团访美,想借美欧协调施压,确保西方不在和谈中牺牲乌利益。
他还要求西方7到10天内,拿出对乌安全保障框架,让援助承诺更清晰可落地。
美俄会晤后,特朗普曾说要安排泽连斯基和普京见面,德总理默茨也透露普京同意"两周内"会晤,可这事最后没了下文。
俄外长拉夫罗夫后来解释,特朗普提了"乌不加入北约、俄乌谈领土"两个建议,俄方认可,但泽连斯基全否决,会晤筹备没法推进。
目前看,俄乌仍处"边谈边打"的胶着状态。
美俄会晤虽释出和平信号,但美欧内部分歧、俄乌核心矛盾没根本解决。
战场上,美国工厂被炸、核电站遇袭这类突发事件,随时可能让局势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