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考研这事儿,最近又有新动态啦!教育部今天公布消息,202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是 343 万,跟 2025 年的 388 万相比,又降了 45 万!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考研人数下降,难度会降低?
从以前的数据来看,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在 2023 年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逐年下降。这时候大家肯定想问,考研是不是会变得简单点呢?
回想 2020 年,考研报名人数第一次突破 300 万,结果仅仅过了两年,又突破了 400 万,从此热度居高不下,考研也成了 "内卷" 的代名词。现在报名人数再次下降,研究生扩招又是大趋势,难道考研真的越来越容易了?咱可以参考下近两年的考研情况。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400 分也不是万能通行证
2024 年,考研报名人数自 2016 年以来首次下跌,虽说报考人数减少了 36 万,可 2024 研考国家线和各校复试线,并没有像网友期待的那样降低。而且,400 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到处都是,但很多考出满意分数的考研人,还是没进复试,只能指望 "调剂" 这条出路。
当时高分考生多,可院校缺额少,好多院校还取消了校内 / 校外调剂,调剂形势相当严峻。就算幸运过了国家线,各高校的复试门槛还是让大多数考研人难以企及。像北京大学 2024 年临床医学专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总分 360 分,比 2023 年高出 15 分;同济大学 2024 年新闻与传播专硕复试线 390 分,是该校参与研招专业里复试分数线最高的,比 2023 年高出 15 分。
为啥会这样呢?软科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认为,2024 年研招报名数减少,其实是给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 "挤了水分"。从他了解的数据看,这些年随着报名人数增长,研招初试缺考率也大幅上升;2024 年研招,虽然报考人数少了,但实际完成初试考试的学生人数比 2023 年还多。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考研名额不一定增加
还有个现实问题,考研名额或许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在增加。研究生招生总数确实逐年上升,可有些院校、专业给统考的招生名额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
网上到处都是类似 "去年 31,今年 12,崩溃了""166 缩招到 106""17 变 5,这还能报吗""砍了 30 个""只招 1 个人了" 的抱怨。有网友就指出关键 --"名额给推免生了"。
研究生招生有推免和统考两个渠道,缩招不一定是总招生名额减少,可能是保研比例上升,挤压了统考名额。各校对推免资格认定标准不一样,有的看学分绩点,有的要求专业排名在前 25% 甚至 10% 以内,部分非 "双一流" 高校推免要求更高,得在前 5%、2% 。能拿到保研资格的学生,那都是班级或学院里的尖子,要么长期保持高绩点,要么科研成绩突出,要么实践履历亮眼,有些已经有不少科研成果,能降低导师培养成本,自然更受院校或导师青睐。另外,部分院校把更多招生名额留给本校学生,这样既有利于人才贯通式培养,缩短科研人才培养周期,又能缓解学校就业压力,减轻学生升学负担。
不考研了,是对读研 "祛魅" 了?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为啥又下降了呢?有些人考研是有明确理想,有些人是跟风,还有些人是无奈之举。调研数据显示,毕业生读研主要动机是就业前景好(52%)、想去更好的大学(48%)和职业发展需要(46%)。应届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依旧复杂严峻。大学生们被困境和焦虑裹挟,卷入 "考研潮",这时候更要想清楚 "为什么要考研?自己适合什么岗位?"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说过,学历教育不是自我提升的唯一方式,更多还是要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有了 "理论 + 实践",才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快速成长。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就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他说现在有些高校学生一味 "卷" 学历,但有些硕士、甚至博士后都找不到满意工作。这既有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也有行业发展趋冷因素,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没那么多。所以高校和社会要建立更多沟通机制,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毕业生也要摒弃 "高学历就意味着高工资" 的观念。
不管是高分上岸,还是选择就业,希望所有毕业生都不被潮流裹挟。人生不会因为一场考试就停滞不前,成功的路也不止考研这一条。努力坚持的你,已经战胜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