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玉,这个名字在浙东乡间的葛竹村里,曾经只是一串普通的音节,没有哪个乡邻会料想到后来的惊涛骇浪。她不是达官显贵之子,也不是士大夫之家,父亲王有则是个做生意的,街头巷尾谈起他,那些年也就是个手脚麻利、对娃娃教育上心的人罢了。王家续娶,采玉正是后妻的骨肉。旧时这种身份,邻里难免有闲言碎语,但王有则偏偏是要疼爱这个女儿,仿佛她才是命中注定的传承者。他时常带着采玉外出,说是去看货,其实更多时候是让她聆听市井间的风声,没准还能领悟点商场上的曲直深浅。她性子倔又灵动,临帖、作诗、品历史,但凡她感兴趣的书,几乎都要翻烂。王有则不拦着,还乐得与她夜深时一同翻着旧书,说到底,他比谁都明白,只有让女儿见过市面,才能在复杂的世道里不至于被迫低头。
只不过命运向来喜欢开些不讲理的玩笑。王采玉十九岁那年,父亲撒手走了,家道中落像是山体滑坡,眨眼间柴米无着。她泪也未流,就扑进家里大小事,张罗弟妹、安抚母亲,还得腾出心思盘算下一顿饭的钱从哪来。倒也未必是天生坚韧,不过就是她认命:既然没人替你分忧送暖,自己只好咬着牙一路往前冲。也有人觉得她太要强,年轻姑娘哪用得着管这些事?可就是这种(土里带铁)的性格,让她慢慢生出了点立足之地。
那几年王采玉几乎没闲下来,能做的生意她都试过,小到菜市场的一只鸡,大到借钱置办点货物,她一概不嫌弃。风里雨里奔忙的女儿,家里人本来心疼,却也说不出反对的话。她和当地的酒坊老板还聊过投资合伙的事,按现在的话说算是"众筹",那时候其实挺新鲜。村子里头,见着她忙得风生水起,渐渐也没人再说续娶之女的不是,她的手艺,她的能耐,成了大家的小话题。其实,真正让她立住脚的不是钱,倒是她那点子帮人的热心肠。哪个邻居遇了难,她总有啥主意能帮上一把,有些人还找她借钱度日--讲句实话,有几家偏就是靠了她的接济才度过那道坎。
可惜在晚清乱世,一个女人再能干,终归是要有说不明道不清的困境。乡人对女人的期待,永远绕不开娶嫁、持家。王采玉的婚姻,可没她做生意来得顺利。她第一次踏进婚门,是嫁去竺家,传说竺家在当地还算体面。她新婚的日子不长,不久便添了个男丁。儿子出生那阵子,王采玉对未来也曾有过妄想。这孩子长命百岁,多好!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孩子还没长大,猝然死去。痛到骨头里的人也只能一句"命苦"。更荒谬的是,没多久丈夫也得了疫病,竟不到一个月就走了。现在听着都觉得玄乎,但那时候的广为流传,就是"王采玉命硬",有人还暗里说她带"煞"。没人问她悲不悲,反倒等着看她会不会做下一桩丧事。一天又一天,她站在新坟边,曾经的坚强都变作了呆滞。
大多数人不会真在意你有多痛苦,他们更会议论你会不会给家里带来晦气。她不停地劝自己,难道这些都是天意?她一度对着镜子想,自己是不是该怪命。娘家倒是接纳了她,她却发现,逃回原点并不等于一切归零,许多阴影跟着你一路回来了。
有好几个月,她基本不怎么出门。人一旦沉入自己的世界,很难随便信外面什么善意。可渐渐的,她倒生出了点无所谓的反骨,你们觉得有煞气,那我偏不信邪。反正人生都到谷底,干脆再做点不一样的事。
她又走到社会里,帮村子里穷苦的老人。哪怕穷到自己两袖清风,她也会想着法地凑钱给人看病。不用多说道理,这种做法总归还是让邻居们慢慢改了口风。也有人说她太管闲事,钱不花在自己身上,以后真闹出事谁管?其实没人想到她图什么。她不说,我们也猜不出。其实,这块里外两重天的水,靠的就是那股不认命的死力气罢了。
日子过得迷迷糊糊,采玉最后居然一头扎进尼姑庵。这里头倒没啥复杂的背景,她自己说,只因世事太乱,不如暂避风雨。庵里清水素饭、每日念经,并不是很舒适但很安静。这安静给了采玉喘口气的机会,她开始琢磨人生:这样活着,是不是头一遭有时间思考自己?
过了两年,命运像开了场玩笑,一个看相的瞎子先生瞅她好一会,说你将有贵子。这话在民间传了很远,甚至有村人觉得煞气一说不过如此。她自己反复盘算,要不要信一回命运?后来到底是信了。谁会折腾自己几回,或许是想试着给生命一个反弹的机会。
王采玉还俗时已过而立,她没时间踟蹰,一脚踏进时代的河流。这回,她再嫁给了蒋肇聪,一个读过二十四史、脑子里全是抱负的师爷。他们的日子没有什么金银细软,但胜在各自有追求,互为知己。家里头吵过、闹过,日子却像野草一样,一茬接着一茬,总归活下去了。
王采玉口头说,要让孩子们见识点世面,别像上一辈那样困在贫寒里。这话她是做到了。她四个孩子,蒋瑞元最让她骄傲。家族记载说,自小聪颖,长于策论,后来果然没叫人失望。说到底,这孩子秉承的不是哪个高门后裔的基因,就是她从父亲那学来的,不向命运低头的筋骨。她盯着孩子读书时的模样,偶尔也会觉得累。养出个有出息的人,很难吗?那谁家孩子不是会跑会跳,凭啥就差了她家一步。
但有时候,她又会怀疑。一个人活着,到底该图什么?操劳半生,天命如此吗?可她同样说过,女人这一世,就是要把路走宽一点,不然下辈子还得围着锅台转。她心里明白,男子不可负家,女子更不能废自己。其实也未必人人都能做到,采玉给人的是一个榜样罢了。说到榜样,这话让人觉得虚,可那些被她帮过、听过她说过半句话的人,都承认她有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采玉的子女后来各有成就,村头乡尾见了她都说"王家有后了"。但到底有没有后,谁说得准?有时候声名大噪反而是麻烦的开始,孩子们将来会不会被人盯上,那不是她说了算。她心里或许觉得欣慰--也许。可她辛苦为家为子,图个什么结果?还真说不明白。
她的一生里,有顺境也有窘境。外头看她风光,实则一路颠沛流离。既有慈母贤妻的影子,也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凌厉。有人佩服她坚韧,说她活成了时代的典型。可真要算起来,大多数像她这样的女人,也许过得没多不一样,不过没人被拿出来说罢了。
所以,王采玉不只是一个家族传说,也不是谁无名的背景板。她活在那个大历史的大潮背景里,生来普通,转身却能激出浪花。她既怀疑又笃信命运,既被击垮也能站起来,反复在泥泞中挣扎。大多数故事里的女主,都没她这么会活。她带着不完美的灰色调,走过每一个选择的路口,有时迷茫有时果断--再回头,不也是一种新生?这世上值不值得千万种,独属于自己的坚持,总要有人先走一遍,才算数。
王采玉的故事,今日看来,就是一场曲折又真切的生活。她带着曾被赋予的所有伤口和希望,一步步趟出自己的模样。这世上,不止一种女性面孔,也不止一种成功路数。王采玉,她没有拿到谁的剧本,却活成了属于自己的传奇。